一字之易,理念迥然——语文教学“教案”变“学案”引发的思考
教学“教案”变“学案”,决不能简单地看这一字之易,它体现了教学理念的飞跃升华,是把学生完全放在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人类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类的各种天性。”而想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就首先让人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得到肯定。而通常的语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可以说是以教本为本的物本教育,以教师作为主体的灌输教育。这种教育很少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情感,长远利益以及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其结果使学生的悟性被扼杀了,人格被异化了,意志被消磨了,情感被扭曲了,学生长期处于物的状态,学习行为被严重异化,正常的生命活动无法进行,只能被动的接受。
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思维,有追求的活生生的人。因而,在教育上,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应在想像的开启、思维的训练以及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进行培养,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职欲,想像力和创造性。
一个人的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即自我激励、百折不挠、控制冲动、延迟享受,调试情绪,不让焦虑烦恼干扰理性思维,善解人意,充满希望等。语文教学只有注重智商与情商的双重开启,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培养学生自立于世的能力。而语文教学不光在智商上的开启,更应注重情商的培养。只有把学生放在“人”的地位上,才能使学生在意志力、毅力、信心、爱心诸方面健康良性的发展,而不致使学生成为脆弱的无法经受打击的软体缺钙动物。
毋庸置疑,现代中学生生活中体现出的自立能力差,缺乏判断力,灵敏性差,性格偏激,缺乏爱心等等现象,这一切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负面影响,是教育的后遗症。
语文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求真、去扬善、去探索、去审美、去创造,并且能够用理性的眼光去看他人、社会和人生,进而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并发展这种美好的感情和理性,达到改造他人、改造社会,也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目的。
一个“学”字,这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改变。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北大教授钱理群说得好:“中学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想像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那么,语文教学的课程结构该如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和培养,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些关键问题,就不能不引起每个中学语文教师的理性的深刻思考。
不可否认,现在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重术轻人,偏离培养目标的不良倾向。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语文教学用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把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肢解成无数个毫无价值的问题。不利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形成,影响其消化吸收功能的正常发挥。教师的答案代替了学生的自我思考。理性的分析代替了感性丰富的体验。作文教学重套路教学,教给学生八股套子,不考虑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切实际的任意拔高,任意地升华、圣化主题,导致学生说假话,说大话,说空话,从而导致矫饰虚假的文风。作文即做人,失去了真情实感,失去了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能是鹦鹉学舌般的假大空文章。在能力训练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想像能力、个性灵气被抹杀了,学生成了简单机械的做题机器。
鉴于此,语文教学应教给学生创造的勇气、创造的智慧、创造的能力,留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时空。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思维,使其智力活动多样化、丰富化,教学内容及形式要富于灵活性、创造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不全依赖老师,不全依赖资料和答案,让学生自己完成感知、发现、辨别、理解到再认知活动过程,以致达到学习的个性化、社会化,郭沫若先生曾说:“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只有这样,教师放权还权,把读书权、思考权、讨论权交还学生,才能培养学生自主的创造能力。
教案变学案,一字之易,这是教学理念的一次飞跃,是语文教学逐步走向自主探讨的可喜的一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