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课堂主渠道,让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 宋效全 丛月波  时间:2008/7/30 17:21: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58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从清晨踏入校门,到黄昏离开学校,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要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产生效益,让学生获得不仅包括知识、智力在内,还包括情感、意志、道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教师就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其重要性,并采取合适的措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对学生都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从新的高度来认识教育。
  现代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这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使学校向社会开放,在时空上拓展,为个别学习提供了可能,学习可在人——机——人之间进行,教师传授知识的职能部分或大部分可被机器代替。这一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因此教师必须抛弃传统的“我拥有知识,我是知识化身”的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把自己放在“引导者”、“服务者”的位置上来思考。改变传统的职能观,把培养全面发展、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己任,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让“终身学习”观念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
  其次,在课堂中要突出主体,鼓励参与。
  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斯卡特金说:“如果孩子没有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会化为灰烬”。要使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产生效益,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这种需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把学生的需要引发出来,并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需要。例如,在研讨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说明顺序的说明方法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中相互沟通,相互指导,通过合作去探求本文的说明顺序的方法。这样散敛结合,对照比较,团结合作,更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师要树立乐观的教育观念,相信学生的潜力和发展前景,唤醒他沉睡中的力量,激起其自信心。就是对待差生,也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相信他是有才能的,有自己的特殊天赋。同时,通过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努力在课堂上营造出和谐的认知环境。让学生有自由表达思想,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使他们能无所顾忌的自由创造。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第三,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会参与。
  注重学法指导是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之一,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在于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由此可见,作为一名教师的任务已经不单单是教学,而是如何指导学生自己去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掌握学习方法。这正如古谚所说的“授人之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之渔,终身受用不尽”。在学法指导中我认为主要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课本既是教师的教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目前还有些教师仅让学生把课本作为习题集使用,只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接触课本。有的只是让学生读、背里面的课文、段落等,致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听会”的。如果我们仔细翻阅领会各科教学课本的编排意图的话,不难发现其教学内容的呈现一般都是按照“扶——半扶半放——放”的意图编排的。每科都设有大量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课后都设有想想议议、小实验、阅读材料等栏目,这些栏目不仅趣味性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学“活”知识;章节后设有的科学史话、人物小传等,不仅增强了课本内容的可读性,更有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人格品质。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手、脑、口各种学习器官并用掌握知识。因此,要指导学生读好课本,充分发挥课本在学习中的作用,课前要布置学生预习,上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要求温习课本。阅读时要做到边看边思,提出问题;边看边动笔,画出要点,作些批注。长期坚持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力是学习各科知识的一项重要手段和学习方法,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动手操作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动态反映,其操作设计的可行性,顺序的正确性,观察的细致性等等都显示出他思维的灵敏性、开阔性、正确性、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指导学生学习要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到生活中。学习的目的不是记住课本和教师所讲的知识,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型藏书室,而是能应用,能解决生活周围的问题,改进生产,使生活变得更美好。因此指导学生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事事有学问,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了“需要感”,自然就能积极主动地学。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爱思考的好品质。
  第四,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实施的总指挥,教与学都是在它的调控下进行的。
  (一)多引导分析,少强迫灌输。叶圣陶先生曾形象的描绘过知识授受的情况:“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受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的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这种知识授受的结果是学生获得一堆死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讲课变成一种对事实和现象的探索活动。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的意识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引导学生分析,依靠自己的智慧、努力,获得大量事实和现象的知识。
  (二)强化过程,淡化结论。注重过程,强调思路,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过程做必要的探索和分析,让学生感受、理解前人的知识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挖掘创造的潜力。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学生记住教师和教科书上所讲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去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耍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参与建立学科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精神和能力。
  (三)采用课堂讨论法。在学习中,学生除了有求知的需要外,还有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把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说出来与同学、老师共享。课堂讨论法可以很好的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肖伯纳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一些,每人仍然是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一下,每人至少是有两种思想。”实践证明,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经常开展讨论,包括争论和反驳,质疑和答辩,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居于受纳者的地位转到探索者的主动地位,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教学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真正让学生的各种学习器官都工作起来,让学生自始至终的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去,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