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语段解题指津
作者:辽宁省 北镇市高级中学 张宏强 时间:2008/7/3 18:08: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91
1.压缩语段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体现出更宽广的现实应用性,语言操作性要求更强更突出,像手机短信内容的压缩、新闻点评、提取关键词等题型具有鲜明的现实应用性,题型新奇但又不悖于压缩的能力测试要求。
2.关注信息筛选、归纳、整合等多种能力要求。现代生活离不开信息的摄取与传输,而对文本传载主要信息的把握,是获取主要信息的关键。考生面对文本,能够根据要求,辨析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和冗余信息,是压缩的前提。
3.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呈现多元化趋向。短信、点评、关键词、下定义、结论句、主要信息等考查点纷纷在2006年高考出现,加上之前频现的拟写标题、导语、一句话新闻等题型,考查形式可谓五花八门。
4.尽管形式多样,但其考查宗旨却同一:用尽可能少的语言承载文本最主要或相关的信息。任何一道题都脱离不开对主要信息的筛选与提取。而根据题干要求对主要信息进行整合,也是任一道题离不开的语言表达方法。
5.阅读文本是多样的,获取信息和手法也是多样的,从压缩角度,可能的题型还有读书摘要(上海曾经考过)、新闻摘要、编辑手记、刊后语、记叙类或描写类文段主要信息概括,等等。正如前面所述,压缩题“万变不离其宗”,揪住文本的主要信息不放,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间,筛选、剔除并用,做到语言表达简洁,即可获得压缩的最佳效果。
【技法点击】
1.文体不同,压缩的切入点不同。
记叙类、描写类文章的压缩,要瞄准抒情性和议论性语句,它们是文章叙事抒情的主线,也是寄托作者观点、态度,表达情感的主线。说明类和议论类文章需要先明“理”:前者的“事理”,后者的“道理”。其次,抓住文段的关键句(往往是中心句)和关键性词语。然后,选用合适的信息提取方法,如直接摘录法、关键词组合法、中心归纳整合法等,对所要求内容进行压缩。“补写结尾或结论句”的题型往往需要运用演绎推理法,归纳多则材料的共性因素,提取相同点。福建卷“创造时尚的人”即属此类。江西卷“结论题”答案中的“导致或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导致”和“降低”是在抓住文中的过渡性句子“另一半人则有相反的遗传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归纳全面的要求。
尽管2006年没有考拟写标题类的试题,但是,一些“变体”式题型还是不能脱离最初的信息提取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新闻的主体有“五个W”。标题需要至少具备两个“W”,即人物和事件;导语需要至少具备三个“W”,即人物、事件、结果,有时需要必要的时间、地点;一句话新闻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要具备的要素均得出现。
2.寻找相似点,解答“形异神似”题。
随着语文关注生活面的拓宽,新题型不断出现,但是,就某一考点的考查内核而言,其考查的核心思想不会变。像北京卷的新闻点评、广东卷的提取关键词,都可视作新闻类体裁的压缩变体。北京卷的解答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出主体事件“爱心大巴遭怀疑”,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点评新闻。抓住主体信息“怀疑”,点评其折射的“信任危机”和“社会现状”才有了依托。由此看出,明确消息的要素仍然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与2005年全国卷考查消息关键词提取相类似,2006年的广东卷关键词题也是建立在明确文段主要信息基础之上的考查形式。文段的陈述对象是“书法”,阐述的内容是书法实现其审美目标的内在原理:体味“神髓”,提取关键词当然不能背离这一中心内容。从上面两题看,尽管形式有了明显变化,但是考查点仍然围绕文段中心,这类试题,“形”虽在变,但其“压缩中心”的“神”却没有变。考生若能善于从不同中寻找到“相似”来,势必攥有正确解答的秘笈。
3.筛选信息与剔除信息需要同步。
压缩语段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息转换题,需要避免信息转换中常见的问题,如错误、缺失、冗余等。明确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冗余信息就是解答的关键点。根据题干要求,筛选主要信息,剔除其它信息应该同步。像消息类文章,主体事件是主要信息,而背景则是次要信息,只有保证正确剔除其它信息,才能做到准确筛选主要信息。湖北卷给“端午节”下定义,所给的材料共5句160多个字,压缩后只有33个字。其它的内容呢?都是与“端午节”的本质属性不相干的次要信息,剔除不要。给概念下定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压缩题,在提供的若干内容中选取最能体现概念特征的信息,剔除次要信息,形成“概念=种差(特征)+属概念”的单句格式。信息的提取有相关的标准,如全国卷对二胡介绍文字“主要内容”的压缩,四川卷对“磁浮列车优点”的压缩,都是筛选和提取信息的标准,围绕这些标准,才能做到信息提取的全面、准确。
4.依托背景信息,提取主要信息。
试题存在隐含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为考生所忽略。比如安徽卷手机短信的压缩就是一例。短信的使用背景,即隐含的信息是彼此具有一定的信息背景,一些信息是双方均已清楚的内容,不必在短信中“赘述”。消息类文章也常常有与“五要素”相关的背景信息,它们往往作为消息这种特定文体的“心知肚明”的信息点存在,但是,在根据某种筛选或提取标准解题时,却不一定需要,这种背景信息属于次要信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