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火爆招生,教育理应反思

作者:邵留生  时间:2008/6/28 10:57:1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06
  2004年诞生的“西点”走过4年历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因为鞭笞、吃黄连等体罚一度引来各方指责,却因其神奇的效果又备受家长的青睐。争议中,“西点”迅速扩展,目前已在浙江的绍兴、海盐,广西的南宁、柳州、桂林和河南的商丘设立7个分支机构,每个点报名都非常火爆。(《工人日报》6月26日)
  “西点”很火爆,火爆得甚至让我产生错觉,是不是这些“望子成龙”的家长都疯了,硬要通过“鞭打教育”让自己的孩子“更阳光,更具男子气”。可是,“西点”的迅速扩展又让我不得不深思,要是这些家长都疯了,“西点”是不是就变成“邪点”了,它有什么本事让家长都疯了?没有,“西点”没有这个本事,“西点”的火爆只是折射出中国教育的本真现状,正如专家指出的那样,从杭州“西点”男孩火爆招生可以看出中国男孩教育存在一定的危机,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现在问题是如何关注,如何理性直面“西点”的成功,如何审视被专家学者深恶痛绝的惩罚教育?
  “西点”的成功正是源于它的争议,那些与教育专家学者们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那些带有违法之嫌的教育方式。试问,如果是公办的教育机构,有那个老师敢罚不听话的孩子吃“白饭”,敢罚说脏话的孩子喝辣椒酱,他们不敢对孩子下此“毒手”,可是,“西点”的“老师”敢!
  “西点”让专家学者们很“气愤”,却让教育很受害伤。对一些调皮男生,教育可以说是说得好听,做起来很难,爱的教育可以感动学生,不过,当有些学生对爱无动于衷的时候,教育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喜欢老师的爱,因为他们可以因爱而胡作非为,却不会受到任何处罚。在中国当前,教育的辞典里没有“处罚”两字,而这些“好动、调皮、异想天开的”男孩,他们欠缺的不是爱,而是“罚”,可是,中国教育早已丢失“罚”字了。不要说家长疯了,是教育疯了,疯得温情无比,疯得害怕老师罚得学生了无自尊,甚至危及生命!我永远记得一位老教师对我说过的话,有一类学生,你千万不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如果成为朋友了,他们会随时脱下你的“裤子”。此话虽然有点“另类”,但是许多班主任应该深有体会,这些学生就是那些张扬个性的学生,他们以为跟老师关系不错,老师不敢对他们怎么样,于是,教师的“裤子”被他们狠狠地脱掉了。
  “西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告诫人们需要重新审视惩罚教育,不要将惩罚教育当成现代教育的敌人,在重新审视惩罚教育的时候,未成年人需要怎样的保护同样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现在很多学生很懂法律,教师生气的时候,他们会说,老师,你别动手,一动手,你就违法了。我不知道这是一怎样的悲凉!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liaojijfeng 于06-28 21:19发表评论: 第1楼
  • 中国的教师对学生确实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尤其是那些所谓有"个性"、“好动”、“调皮”的学生。他所有的表现你都没有办法,他依然我行我素。这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