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和谐语文课堂遵循的四个基本原则

作者:佚名  时间:2008/5/14 11:51:0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47
  和谐教育需要构建和谐课堂。一堂和谐生动的课堂,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构建和谐轻松的课堂,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需要,更是培养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和谐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舒适,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夙愿。在追求和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时,我们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即民主原则、激励原则、协同原则和内化原则。
  (一)、民主原则。“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民主原则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的方式教学,充分调动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使学生得到和谐的全面发展。”(李镇西)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有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
  知识性语文课堂,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真理的拥有者,容不得学生怀疑,学生也不应该怀疑,否则就是对老师的不尊重。课堂上学生忙着记笔记,深怕漏听了老师的一句话,学生的依赖性极强,没有思考的习惯,也懒得思考,教师偶尔问一句,下面也是一片沉默。久而久之,教师即使想民主也民主不起来。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讲,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和谐语文课堂,要求教师抛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让自己成为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协作者,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关心、爱护学生,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在师生的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谐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宽容的和民主的,它允许也必须是各种各样的张扬着学生不同个性的学习方式诞生的温床。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是敢想敢说的,是不怕自己的意见和别人相左的,是愿意容纳别人的见解的,是敬重教师的权威却又敢于怀疑权威的……这样的课堂在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将话语的权利完全地还给了学生,是解放了的真正的语文课堂。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
  (二)、激励原则。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它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增强信心和勇气,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成功的快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造机会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和学习上的鼓励,享受到进步的快乐,从内心深处产生自我学习的追求。世界上没有一张树叶是相同的,对于中下学困生实行“倾斜政策”,只要他们有点滴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肯定,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成功感,诱发巨大的情绪力量,启动他们学好语文的动力,产生学习兴趣及热情。学生课堂积极情绪的唤醒,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坚持以正面赏识教育为主。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再试一次”、“相信你下次做得更好”,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学习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赏识学生不能只凭自己的预先设计进行,要关注一些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三)、协同原则。协同就是互相配合,协调配合。和谐的语文课堂,要求语文教师在工作中让语文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达到最协调的结合,使各种力量协调一致,实现互补效应,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形成整体优化的良好格局的课堂。
  语文课堂要和谐,必须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象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师生互动主要包括对话与讨论两种方式。所谓对话,是指师生基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方式。由此可见,对话不仅仅是对话者双方的言谈,而是指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的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和倾听过程中实现智慧的共享和情感的交融。所谓讨论,是指师生通过彼此质疑问难而寻求知识、接近真理的过程。现代教学所倡导的师生讨论,不仅要有“教师问——学生答”,更要有“学生问——教师答”。显然,这种讨论才能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所谓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与师生互动不同的是,生生互动基本上是一种对称性交往,既是在同一学龄段、个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学生在对等基础上的交往。生生互动有两种形式,即合作与竞争。总的来说,合作是一种积极的互动方式,竞争是一种消极的互动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面对的是层层选拔与淘汰式的升学考试,在竞争学习目标结构中,个体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学生常常处于一种极度的焦虑中。而在合作型生生互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将得到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合作型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生生互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
  “互动”不单是手动、嘴动,更重要的是心动,只有心动,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用博古通今的知识,用饱含深意的人生哲理,用高尚伟岸的人格,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滋润他们的心田,促进他们思维火花的迸发,使语文课堂教学发挥最佳的效益,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和谐的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内化原则。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了实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和谐课堂的内化原则是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取知识,接受教育,促成内因的变化、发展,它要求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通过感知教材,思考理解,达到对知识的领悟升华,真正获得知识和技能;它重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如引导学生用心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所得信息从而判断出结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活动,带有前驱性,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习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广大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充分认识到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很大一部分体现在对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把握。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情感唤起开始的,以情感体验贯穿全过程,并以情感积淀和养成为最终结果。因此,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情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是体现内化原则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它通过创设一种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行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通过引导、指导、开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思考,并投入学习实践。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调动学生潜在的内因进行学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和谐语文课堂上运用启发式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下,从提出问题开始,到情感养成为止,始终处于探究的情景中,以极大的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积极性。
  总之,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营造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是知识的互动,情感的融合和正确价值观的主动发展。在这样的课堂中,坚持民主、激励、互动和内化的原则,“和谐”的教育理念必将促进学生科学全面健康的发展。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