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定位
作者:南县四中 蔡莉 谢应军 时间:2008/4/20 6:20:2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23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师 定位
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师,在自身的定位上首先必须体现出明显的学科特色和语文教师所特有的知识层面及全面素养。那么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怎样才是贴切和妥当的呢?
一、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个课程改革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具体来说:
首先,应具有鲜明的人格魅力和充分的个性特征。当教师从知识的圣坛步入与学生的平等行列之中,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乃至于荡然无存的时候,教师征服学生的 唯一法宝便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教师的敬业精神、知识储备、审美情趣、思想品味、生活态度、感悟层次、交流能力,这些都可能成为教师个性人格魅力的展现形式,甚至于一手好字、会玩琴棋书画、会踢足球都可能是学生“服”你的要素。教师只有创设出和谐宽松的对话氛围和教学环境,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和完 美,才能让学生“信其道”,与此同时,教师的个性特征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教师的宽容度和亲和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语文教师对文本教材的独特感悟和 对阅读教学过程的独特呈现方式以及对学生多元反映的独特处理方法,都应该而且必须带有独特的个性印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个性风格,才能呈现个性魅力。
其次,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 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美学甚至于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同 时必须消化吸收,将“千载之思”融于自我,具有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生活、对未来的独到见解与感悟,对纷纭的世界有自己敏锐的态度与信念,更有属于自己 也属于学生的全面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得起教师的重任,才能不使自己沦落为“教参的奴隶”,才可能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 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的魅力所在。
二、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承担的职责。
首先,教师是课堂课程的创造者。《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从本课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 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新课标的出台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营造了大胆创新与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课改课程的大胆设想与 实施再也不会被人怀疑、指责而担忧,再也不必被视为另类而无奈。 新课标、新理念的大背景使得积极参与课改的教师,如鱼得水,机智活跃,教师应创造性地使 用新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如新课程的诗歌教学,我们把美读放在第一位,这样可以把作品中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 从而使自己走进诗歌中,直达情境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
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的熏陶影响,老师一直过分讲究师道尊严,老师高高在上,学生低低在下。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学生创造力,学生的个 性得不到张扬。因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去走近学生,亲近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亲和力的组织者。教师应走下台来,时刻关注学生的一切,学生的学 情,学生的秩序,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方法,交流的方式等,此时的教师可以是一个主持人,引导学生陈述意见,畅所欲言,见仁见智。教师用主持人 所特有敏捷的思维、机智的语言,去激活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但教师又不等于主持人,这要求教师能高屋建瓴,进行恰当的点拨,积极引导;不时 巧妙的对错误进行校正而不是对学生的错误随声附和;巧妙的引导使学生很快走出误区使教者轻松,学者愉快。这就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 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融入讲授,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保持一 种思维的张力,面对纷纭的世界,进行深入的思考。老师更是睿智的,能给学生以启发,能使学生茅塞顿开,领悟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课堂才能活而不乱,才能顺 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与引导者。
第三、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己构建的辩证统一。为了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掉过去以教师为 中心,认为我是教师,我教什么,学生就应学什么,不管教师传授的知识怎样,方法如何,学生只有机械地学。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是新课改下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 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 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位置是学习中的一员, 读书,有教师的声音;讨论,有教师的参与。当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的意见只是一个学习者的意见,不是标准答案,更不能强求一律。合作学习,师生之间可 以互相促进,这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的功能。合作学习,使师生变成了伙伴关系,学生头脑灵活,接受新的信息快,不会受经验的左右,有开拓创新 精神;教师的知识渊博,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师生可以取长补短,教师必须寻求和学生一道共同发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力求双赢。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要由过去的“讲台式”、“高高在上式”教学,变为“参与式”的教学,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生态环境”,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最后,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与激励者。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部分教师存在霸王作风:动不动就大动肝火,轻者用言语挖苦讽刺学生,重则体罚学生, 这些恶劣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激励者。教师要由关注学生学问性知识学习转变为关注学生体验性知识和方法 性的学习。在与学生课堂的相处中,教师要适时地鼓励和称赞学生,用鞭策、激励和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建立自尊与自信。要不断地 为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课的独到与快乐,让学生在充满激情和新鲜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在教学中,我常采用 下列方法激励学生:首先是破题激趣,先声夺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照此类推,最好的老师就是善于培养学生兴趣的老师,就是能够把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程变 成向往的乐园。要达到这一点,老师就必须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取舍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年龄特点。这样,不仅拓宽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课程魅力四射,自身乐在其中,受益无穷,学习欲罢不能。其次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如一些看似很枯燥的说明文,学生不愿意看,可引导学生说,学生对说感兴趣,自然就想说,想说就会多说,多说就得到多的练 习。练习越多,自然就会说得越好。其三,是练出趣,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如:我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后,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几个练的环节:诗海拾贝——诗配画——画赋诗,在诗海拾 贝中让学生说出诗中含颜色的诗句,在诗配画中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当一回画家,在画赋诗中让学生当一回诗人,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学生的诗情,画艺在练 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大大的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在语文文本阅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从传授者的圣坛上走入师生平等的阅读行列中,是一个进步,是一种新生。如何适应角色的变换,如何克服由于角色变换导致的不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无论怎样也无法绕开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迎难而上,用语文的无穷魅力,用语文教师的博学多才,用师生互动的轻松愉悦,去开创语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