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境中理解修辞
作者: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县第三高级中学 许令周 时间:2008/4/15 15:03: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366
恰当地运用修辞,可以让语言鲜明形象,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但如果修辞运用地不恰当,犹如东施效颦,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美感,而且让人作呕。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修辞,主要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历来研究修辞的学者都很重视语境的作用,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是以题旨情境为修辞第一要义的。《发凡》提出的“六何”,即何故、何时、何人、何地、何时、何如,就是构成语境的要素。
倪宝元先生把语境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背景,二是情境,三是句境。语境对修辞活动的制约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背景。背景主要指诸如历史、地理、气候、民族、时代、气候等,它虽然不与交际活动发生具体的联系,但却对交际活动有着潜在的、更加深刻的制约作用。比如从气候看,我们可以说“夏天的济南,热得像个小火炉。”却不可以说“夏天的青岛,热得像个小火炉。”因为济南是著名的四大火炉之一,而青岛却是著名的避暑胜地,说后者夏天像火炉显然有违事实了。如《葡萄月令》中有这样的句子:“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汪曾琪在这里把葡萄比喻成“白玛瑙、红宝石、紫水晶、黑玉”,他准确抓住了葡萄已成熟,并经过雨淋之后所呈现的特征,可见作者体物入微,因而这一比喻显得格外形象生动。
2.情境。倪宝元先生认为情境指交际活动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场合以及交际行为所依存的具体事件,包括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特定的情境决定了表达者只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辞方式,才能产生所追求的最佳表达效果。《家里的灶头》有这样一段文字:“灶上煮的米饭肯定要比铝锅和电饭煲煮的香。那是因为灶上的饭有一张香喷喷的饭粢(锅巴)熏着。只要不是冬天,我妈会特意为我们‘逼饭粢’——把饭打到饭篮里,然后盖上锅盖再加烧两个草把,锅里初步成形的锅巴就成了挺括的、两面金黄的‘吃局’了。饭后大张旗鼓地掰一块举着,边走边吃,嘎嘣香脆,开心死人!饭粢糕也叫烘片糕,是常熟的土特产,虽有锅巴味,却没有锅巴在牙齿间粉碎时令人愉快的脆响,逊色多了。” 这里,作者把灶上煮的米饭与铝锅和电饭煲煮的对比;妈妈做的“逼饭粢”与 常熟的土特产“饭粢糕”对比。作者在本篇文章中,抒写的是一个早已远离故乡的游子对少年时代家乡生活的温馨回忆,因而,昔日的一切经过时间的过滤,是那么富有诗意。因此,作者在这里的对比是特别真实感人。
3.句境。倪宝元先生认为句境指由语言材料构成的言语环境。具体指角色间交际活动的语言性质,以及话语所依存的篇章段落,前言后语,上下文句。如语体不同,辞格的运用亦不相同。口头语体重口语,简洁明了; 书面语体重庄重、书面化。如公文语体的“句稳词妥,通体通顺”(叶圣陶语);政论语体的鼓动性、逻辑性; 科技语体的精确性、严密性;文艺语体的形象性、情感性等。篇章是个有机的整体,篇章的形式在整体上应保持一致。《西湖的雪》中有这样的句子“时小雨霏霏,冷风拂人如泼水。从车帘两旁缺处望出去,路旁高起之地,和所有一切高低不平的屋顶,都撒着白面粉似的,又如铺陈着新打好的棉被一般” ,“到西泠桥近前时,再回望湖中,见湖心亭四围枯秃的树干,好似怯寒般地在那里呆立着”,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得表现了当时的幽冷,这与作者在整篇文章里所渲染的游西湖的背景是一致的,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特征,可见作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全篇所表现的内容是水乳交融的。
从以上分析可知,我们要让修辞在语言表达中发挥出应有的魅力,必须要把修辞与具体的语境结合在一起。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