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高考春季科学备考专题讲座
作者:黄冈中学 特级教师 郭其贵 时间:2008/4/4 21:10:2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10
1、总体平稳,局部微调。
“平稳”是指题量、题型和结构等方面的内容,“微调”是指知识点设题方面的情况。题量保持在21个小题,阅读、写作量保持在9000字左右。结构基本一致,分七大版块,每个版块的布局完全相同。12/9/9//23/22/15//60
能力考查方面,A——8分;B——16分;C——21分;D——24+60分;E——8分。两年完全一致。
2、突出能力的考查。
能力层级为C等及以上的分值高达126分,占84%。
3、体现了较强的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生活环境,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人文关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文)、大西北失去平衡的土地(现代文阅读)、便条的使用、夏天的饮食(简明题)、作文“摔了一跤”等,都带有浓厚的时代印记,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
二、2008年《考试大纲》的解读。
和近两三年的语文考试大纲相比,2008年的大纲在考试能力要求与考试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动。
1、考试大纲继续将现代汉字的音、形和文学名句的考查对象都局限在了“常见”“常用”上,避免了一些冷僻奇特的偏难怪题的出现。
2、继续将病句的两大类六种病症(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明确加以挑明,将修辞的最常用的八种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加以明确,将表达的三种角度(简明、连贯和得体)加以明示,
3、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严格局限在实词的常见、虚词18个和5种句式和用法内。对句段篇的理解,具体的要求仍然是筛选归纳概括,分析观点态度,鉴赏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及观点态度。
4、现代文阅读,注重筛选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一般的重要词语句子以及文章结构思路要点中心的理解分析归纳把握概括的能力,以及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的能力,对文章的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5、对写作考查内容来看,在基础等级中对写作的要求是与小学阶段的要求没有什么根本的差异,即符合题意符合文体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也是现代社会对表达的基础要求,不求有惊人之谈,只要求在表达交流中能够把意思说清楚,把语言组织通顺,写成文本则规范正确不让人产生歧义。作为面对全国的选拔性考试,还应该有进一步发展的期待与要求,这就是继续在发展等级中提出的四个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三、第二阶段语文复习应突出的重点。
(一)、掌握四个重点
最后阶段的复习,要围绕四个重点:语言表达,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
高考语文试题第六大题,主要是语言的实际应用题,人们习惯将它称之为语文高考“试验田”。
强化此类题型的训练,首先要将考试大纲中关于语言运用的训练项,如病句修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简明、连贯、得体等等,逐项训练落实;其次则应从训练思维品质入手,突出训练分析比较、求同辨异、综合概括的能力。
古代诗文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好课内知识,并且适当强化课外阅读训练,我们可以顺利实现能力迁移,赢得考试高分。
现代文阅读主要指散文的阅读与鉴赏、评价。其中最重要的能力要求是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
作文训练则是重点和难点、痛点和盲点。
(二)、围绕四个关键词
1、积累。强化字音、字形的知识积累,做好试卷开头两题,争取“开门红”。建议做好字音、字形题的归纳、整理,编制有个人特色的“容易读错的字一览表”、“容易写错的字一览表”,逐步消灭常用字中的误读、误写。
2、主观题。主观题对考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要求更高,对于考生而言,提高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强化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都是当务之急。从答题的角度则要强化规范意识和要点意识。
3、“冷门”与“热点”。在考试大纲中有些考点“挂在”大纲上,较长时间没有进行专项考查,我们把这类考点称之为“冷门”。对于长期“冷门”,我们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觉,很可能“冷门”就是本年度的“出新”点。对于热点的内容,我们要有求变的意识。
4、创新。特别是语用题和作文题,贵在别出心裁,新人耳目。我们必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抓住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在高考备考中就会从容得多。
(三)、把好命题、选题关。
单个题目要规范。整套试卷要难易适度。一个阶段的训练要科学合理。
(四)、注重评讲,突出引导。
第二轮复习时,学生已有大量的感性积累,所以试卷的评讲非常重要。评讲要有针对性,要体现重点和难点,要突出方法的指导、思维的点拨、规律的总结。让学生由块状知识连缀成整体知识,有知识升华为能力。
四、紧抓作文训练,提升语文分数。
(一)、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及趋势。
分析研究2007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对备考2008年高考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当前高三语文作文备考必须认真分析研究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并由此分析未来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以增强作文备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有什么特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呢?与往年相比,我认为以下三点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1、命题作文明显增多
在2007年全国高考的十八套语文试卷中,有五套试卷采用了材料作文,三套试卷采用了话题作文,十套试卷采用了命题作文。
话题作文(3):“酸甜苦辣话高考”(重庆)/“行走在消逝中”(浙江)/“传递”(广东)
材料作文(5):全国Ⅰ(漫画“摔了一跤”)/全国Ⅱ(“爱心”丛飞)/ 湖北(“母语”)
北京(读诗句的体会和联想“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宁夏、海南(“机遇”与“执着”——汽车防爆膜的发明)
命题作文(10):《有句话常挂嘴边》(天津)/ 《诗意地生活》(湖南)/《我能》(辽宁)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江西)
《一步与一生》(四川) /《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怀念天空》(江苏)
《季节》(福建)/《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
2、命题形式多元化,逐步从开放走向限制。
从近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来看,我们发现,它经历了一个由材料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多元化并存的发展轨迹,总体趋势是从开放走向限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命题作文在近三年的命制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更加丰富,特别是伴随着京津沪等地一些颇受好评的作文题(如2006北京卷“北京的符号”、2006上海卷“我想握住你的手”、2007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2007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嘴边”)的影响的扩大,更由于命题作文试题异彩纷呈,能更加鲜明地体现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特色,命题作文必将受到更多省市高考命题组专家的青睐,许多近年来没有尝试过命题作文的省市很可能会借鉴启用这一形式,原来已经使用命题作文的省市或许会继续延续这一成功的做法。当然,也不排除原来连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的省市为了避免猜题压题,而有意避开命题作文,如2004年、2005年、2006年一直采用命题作文形式的北京市在2007年又回过头来采用材料作文形式。
但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由开放性的话题作文逐步回归限制性的命题作文,这一整体趋势是清楚的。
3、贴近考生生活,引导考生写自己,写现实,为考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平台
我们总是希望并要求考生写作文要叙写自己的生活,要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文中有“我”,力戒空泛。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往往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命题必须贴近考生生活,二是考生必须关注现实生活,否则就难以做到。
(二)、阅卷教师的心理趋向。
1.书写漂亮,工整干净。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一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2006年,湖北高考作文)
在汉语里,“三”是个有意味的数词,构成了很多词语。比如:“三思而行”,“三省吾身”,“举一反三”,“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这些词语既是社会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人生哲理。
请根据你对上述词语或你所熟悉的其他带“三”词语(注意“三”在词语中的含义)的联想与感悟,写一篇文章。可以就某一个词语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词语联系起来思考。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一考生写了一篇文章《三更有梦书作枕》,因字不好而引起老师的怀疑,既而查出是抄袭作文;分数从60分骤降至27分。
2.拟一个好题,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二步。
或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议论文),或有意蕴(记叙文)。
上面所说的《三更有梦书作枕》,题目就很有意蕴。在中多的作文中(两万份)为什么选中了这一篇,是因为题目很吸引眼球,于是认真看了几眼,于是才觉得它写的好。
直接表明观点:《诚信是金》《骏马,自当嘶啸江山》《出世之人,入世之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是阳光》《语言是沟通的钥匙》
题目很有意蕴:《心窗无尘》《念君清泪如铅水》《独向斜阳》《生如夏花》《心是莲花开》
《舒展心灵》《风可以穿越荆棘》《爱在心头口难开》《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3.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第三步。
800字的文章,不容许考生转弯抹角。
90秒的时间,老师最喜欢一眼见“底”。
4.有深度,有广度。
深度,是指作文的思想性和思辨性。
广度,是指作文的所体现的知识面。
这是作文阅卷过程中最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目光和兴趣的地方。
5.自然为文,突出“三真”。
——真实的情感流露;抒情自然,流露自然。爱和恨都是有原因的,都是有积累的过程的。符合学生阶段的情感实际。如学生喜欢的是超级女声,很少喜欢京剧(也有例外)。
——真实的经历呈现;学生自己的经历,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人生经历。
——真实的思维展示;体现思辨性。哲学方法分析问题。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注意的观点。
一分为二地看人看事看物;
发展的眼光看事物;
历史地看问题;
看事物要看事物的主流;
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并可转化的。
6.作文三忌
一忌胡编乱造。内容上胡乱的编造,如孙悟空经商;猪八戒下海。形式上,忽视内容过于强化形式的创新,如,滥用小标题,写诗歌,半文半白的语言,法院审判书,药品说明书等等。
二忌排比空洞。排比句开头,排比段居中,排比句结尾。喊口号,空洞抒情。
三忌观点偏激。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强烈不满。对人性的过度贬低。对国人的过分抨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