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材的主人——用“教材教”有感
作者:肖焕瑞 时间:2008/4/4 18:07:5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869
用“教材教”是十分重视挖掘教材资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活用了教材,使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用“教材教”教 学的教法,能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势态,力求学得更广博、更创新一些。在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因此,我们必须突破教材对学生教育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应做教材的主人:即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要跳 出教材。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对教材的意义做了准确的定位。但是,反观我自己平时的教学情况,发现自己并不知道到底要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和学生 讲些什么。无论哪一类型的文章,都只是关注文本本身,强调从接受的角度去理解内容,明白中心,而没有充分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千篇一律,没凸现课文的特 点,体现其价值所在。我认识到这一点以后,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克服这种做法。
一段时间以来,上课时,我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每堂课都力求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课余时间,我经常写“教材教”的教学心得体会,总结教学经验。对用“教材教”,有较深的体会。下面具体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学习运用教材语言
语文学习,首先关注的应该是教材的语言形式。语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更是研究如何运用一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一定的内容,并有效地实践运 用。如果把文章作为语法分析的对象进行解读,就毫无价值,浪费生命;只有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去解读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才能学到活的语言知识。例如, 我在讲授朱自清《荷塘月色》时,如果在师生感悟到这篇文章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之后就作罢,我想是没有完全实现本文的价值期待的。在这里,联想和想象成功地把 《荷塘月色》的虚幻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如果不及时走出教材,在更广阔的生活中去实践运用,学习本文就失去了本真的价值。
二、领悟教材思想内涵
语文教学,不仅要以教材为例子,学习规范的语言,而且要以教材为例子,充分挖掘、发挥教材内容的育人功能,让教材中善的、美的、真的内容去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滋养学生善的美的心灵。于漪老 师在接受《语文学习》杂志记者采访时就谈到语文教师不要满足于做知识的“二传手”,不要浮在语言文字的表面,要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人文内 涵,给学生以人格人品的影响。《荷塘月色》的教学,我通过看课文插图,品味语言文字,不仅让学生在《荷塘月色》那优美的语言中受到美的熏陶,而且还要在文 章所表达的那种“半喜半忧”的感情中受到了情感的洗礼。
三、从教材中学会学习
以语文教材作为例子,还应该进一步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的方法。《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课文。编者配这幅插 图,恐怕就是要读者凭借人物的神态和清幽的环境走进“荷塘月色”。对于这样的文章,图文结合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荷塘月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良好 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看图,静思和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感受丰富内涵——研究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超越例子,延展运用,形成能力。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出文 本,形成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来回。
语文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很多,如果我们能坚持把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当作方法和思维训练的例子,学生不会学习语文的状况怎么会改变不了呢?
四、从教材中提高素质
高中新课程的教材中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都是语文素质形成体系中的一个链条,作为教师应该明白: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文本内涵的信息,更是为了在解读 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感悟情感中学会感悟,在揣摩语言中学会揣摩。解读文本只是阅读的基础行为,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语文素养获得全面 的发展才是目的。其次,在运用教材时,一定学会取舍、把握重点。因为任何一篇课文所承载的只能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因此,在语文教学 中,我们要善于把握教材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综上所述,教师用“教材教”,学生能学习和运用教材的语言,能领悟教材的思想内涵,能从教材中学会学习方法,能从教材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因此,我们要 立足于教材,充实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但绝不能过分地囿于教材,要超越教材,要用“教材教”,而不能“教教材”,要真正成为教材的主 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