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方法

作者:卢龙县陈官屯乡大刘庄中学 周海杰  时间:2008/4/1 22:31: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29
  本学期本人根据学生实际,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这一课题。我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在我所营造的感悟的氛围中放飞自己的思绪,提升自己的能力。“面对社会的发展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在阅读教学方面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这是发展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认为,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悟”字当头,积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必须面对实际情况。我们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大脑就像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只要我们和学生一道去开垦、去播种,一定会开出感悟之花,结出智慧之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
  一、寻找心灵的相通。常言道:“心有灵犀一点通”,让学生读懂课文,读懂作者,走到作者心里去,去了解、洞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必须给学生寻找心灵契合的最佳点。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让学生各自想一下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然后推选代表发言。大家兴致勃勃,情绪非常激动。讲过之后带着这种激动的心情,我让他们看书,找一下文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有了心灵的相通,所以一件一件的趣事就找出来了。有的说百草园的斑蝥有趣,有的说“美女蛇”的故事有趣,也有的说听先生读书有趣,在花园寻蝉蜕有趣等等。由此可见,心灵的契合是进一步感悟的重要条件。
  二、发散学生的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应发散学生的思维,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要用一个答案或一个结论来框死学生,禁锢他们的思想,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前提。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疏通文意之后,有他的号谈起,让学生了解他的为人处世,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感悟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就很突出了,学生的思维就发散了。有的说他爱喝酒,借酒消愁;有的说他爱写文章,抒发心志;有的说他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有的说他家里特穷,没有生活能力,经商意识不浓等等。这样经过发散思维,学生对他的认识就更全面了,从而在脑子里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渊明形象。
  三、填补潜在的空白。文章当中有许多省略句和潜台词,不妨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特别是一些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一定影响的空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感悟能力。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介绍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时,运用了省略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何用意,去掉之后,影响不影响原意的表达。经过思考,多数学生不赞成去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的窘态。这样通过理解潜在的空白,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深刻了。如果这样反复训练、培养,无形之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就提高了。
  四、授之以鱼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表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应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性的方法,使学生尽快走到意义学习的轨道上来。首先,着重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其次,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抓住重点、理解难点、剖析疑点、挑选兴趣的问题,在心灵深处与文本作者对话。最后是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发挥,是读者与作者智慧的融合。经过初读、审读、创读三步之后,就能为感悟创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语文提出了许多研究的课题,上面我就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谈了些粗浅的看法。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非一朝之功。作为语文工作者,我们必须投入自己饱满的热情、足够的耐心,给学生一片感悟的空间,静看他们的灵魂在感悟中放飞。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