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给外国人让座”

作者:sll1130  时间:2008/3/28 7:50:0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597
  前些天无意在网上浏览到这样一则帖子,是关于“给外国人让座”的。情节大概如下:故事的主人公和她的老公在乘地铁回家的路途中,上来了一群外国人,这时,一名穿着黑皮衣的中国男子起来给一位50多岁,满面红光,挺着肚子,衣着光鲜的外国人让座。那个外国人当下表现得很吃惊,可能是因为没想到会有人给自己让座,不过他礼貌得笑了笑,摇手以示谢意。没想到黑皮衣男子依然热情得请他就坐……最后这个座位让一名金发女郎坐了。这则帖子一发,就有许多跟贴。人们纷纷发表自己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人认为,这名男子崇洋媚外,故意在外国人面前献媚,有辱中华民族的国格;也有人认为,中国人和外国人是平等的,让坐只是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不能说明什么,也不值得一提;还有人认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要分清对象,不要盲目。因为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才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价值的等等。 
  看完这些评论以后,我的心情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别样不是滋味。不禁想问:“为什么这样一个举动就引起了人们这么多感想?”难道是我们的国人太悠闲呢?还是人们已经喜欢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为什么我们非要怀疑别人做好事的心里呢?去年发生的河南女子冯娜见义勇为事迹也是如此,虽然称赞之声络绎不绝,但是仍不乏一些凡夫俗子的猜忌,认为有出名之嫌。在这里我只想告诫那些人们,不要妄自评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难道我们就不能从内心中肯定这一行为?认为这名男子是出于一片好心,出于礼貌而做出的。 
  孔子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而且他本人非常注重”礼’对个人人格以及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他曾经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只有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最后,在这则语录里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说法,为后人普遍接受。孔融九岁让梨可谓人人皆知,也是这种说法的最佳印证。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现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古人就能意识到礼貌待人之道,为什么现今的国人不仅不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且还有怀疑别人礼貌待人之心呢?难道我们国人的素质没有像经济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吗?却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人与人之间需要礼貌这一“感情粘合剂”,在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同样需要礼貌,不同的是此时的礼貌已上升到礼仪的程度。中国向来就以礼仪之邦自居。历史出现很多次民族大融合的情景,从北魏的孝文帝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到唐朝时期出现的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和中东、波斯、中亚等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济往来频繁,以及岛国日本更是汲取了我国文化中的精华,实行“明治维新”等等现象无不说明中国宽广的胸襟、注重礼仪的作用。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的今天要求我们礼貌待人,无论他来自哪一国家?是什么样的肤色?同时,2008北京奥运在即,口号就是“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中国”。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是因为我们要以博大的胸怀去迎接奥运,让世界各族人民了解中华民族,了解中华民族的经济,更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维护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和地位。具体我们每一位公民身上就是要礼貌待人,讲文明,懂礼貌,培养“八荣八耻”观。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不仅应当提倡那名中国男子的礼貌之举,而且还要积极效仿。因为任何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观点都是来源于中国公民一言一行。因此,懂礼貌,讲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2008北京奥运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的本质要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