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瑕疵

作者:王威  时间:2008/3/10 12:00:5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2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新选入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勃兰兑斯的《人生》,这是一篇思想深刻、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文章。但课文中也存在一些语病,现试举数例以就教于大方。
  1.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来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如果”和“一旦”,虽词汇意义不尽相同,但在这里都是表假设关系的连词,用在一起,显得重复。2003年高考(全国卷)就有类似的语病考查:“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这里的语病是“万一”与“若”重复,都表假设。
  另外,“达到顶端”的说法也不恰当。“达到”的宾语,多是抽象事物或某种程度,如“目的”、“水平”等。“达到”应改为“到达”。
  因此,建议将上述加点句子改为:“一个人如果到达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2.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
  这里的“正常人”应改为 “普通人”,否则,就会产生歧义,使学生误以为下文所述的杰出人物,是“不正常人”。
  在下文中,作者以“然而”转折,写的是伟大的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工程师等。将他们视为“不正常人”,未免失当。我们一般所说的“不正常人”,是指身体或心理异常的人。
  3.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以及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
  这里有两处不当:
  第一处,“他们为他们……”,这种表达方式很别扭。为避免重复,我们一般说“他们为自己……”。
  第二处,“经受”有三个宾语——“损失”、“忧伤”、“欢愉”,“经受欢愉”搭配不当。“经受”的含义是“承受、禁受”,后面跟的宾语一般是“挫折”“打击”“考验”等使人不愉快的事。
  4.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
  “是否”包括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与“依靠”搭配不当。我们可以说“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但说“不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则明显有问题。这里的“是否能”应改为“要想”。
  5.他们的工厂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向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
  在前三句中,叙述的都是“他们”——“工厂”里的劳动者,但第四句中突然变成了“他”。这个“他”究竟是“谁”,与“他们”有何关系,令人费解。
  另外,“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也不好理解。沙漏计是借助重力,以沙子的流动带动齿轮运转的计时器。用手去转动沙漏计,怎么又能延缓它的转动呢?
  在这里,罗洛原来的翻译是:“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停止。”课文编者将“停止”改成了“转动”,造成了上述问题,也伤害了原文的含义,因为“转动”和“停止”是一对反义词。
  原文用“沙漏计的停止”,比喻“生命的停止”;“延缓沙漏计的停止”,就等于说“延长了生命”。为正确表达原文含义,这里是否可以这样修改:“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推迟了它的停止”。
  《人生》是一篇译文。对于翻译的原则,中国的翻译家一直没能达成共识,如严复提出“信达雅”,傅雷强调“神似”,鲁迅主张“宁信而不顺”,梁实秋则主张“宁顺而不信”。罗洛的主张近于鲁迅,他不赞成自由的“意译”,认为译文应从内容到形式都尽量依从原文。这种“译文”,在语言上往往不符合汉语习惯。当它们被选作中学“课文”时,需要编者花费更多的力气修改,否则,就会从根本上伤害语文的工具性。
  参考文献:
  (1)徐复岭《假设连词连用现象二题》,《语文建设》1999年第6期。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年。
  (3)欧阳可惺《罗洛文学实践的不对应现象与七月诗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戴念祖《中国力学史》(第264页—270页“机械沙漏”),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罗洛《当代世界名家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