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多元对话,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佚名| 时间:2004/11/28 0:11: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720
与教师对话。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不再是道理的权威者和说教者,但就学识、能力、经验、文化修养、人格力量等诸多方面仍然是超过学生的。所以,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不会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相反,教师往往应该站在"权威"的高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既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又要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就是要创设民主化的学习环境,使语文学习有一个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人人、时时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见解,善于合作交流,乐于展示成果。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无论是否同意学生的观点,都要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说出来"的权力,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去理解文本资源和客观世界,并且将教师的观点更有效地与之交换。
但在民主的同时,教师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要引导和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也就是说,学生与教师实现对话的前提是教师想方设法首先与学生实现对话,让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成为一种教育的力量。所以,教师要转变和改进教学方式,以平等、"同理"的心态和"权威"伙伴的角色,"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与课本对话。
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课本不能成为框住学生学习语文的框架。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与课本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课本应该成为学生与语文、生活之间实现对话的桥梁。如学生学习生字,不是单单认识和会写几个汉字,而是在学习生字的同时,学会识字和写字,了解汉字的造字规律和表意功能,获得学习汉字的方法、能力、习惯和兴趣,为终生学习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学习一篇课文,不是简单地读读几百个汉字有机组合起来的语段,而是在读懂、理解语段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心理及作品的思想,得到审美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文学、人文修养和语文基本素养。如学生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时,一方面通过课文积累了一些生字词语,掌握了一些表达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课文"欣赏"到了儿子充满爱心地亲手为爸爸栽种的鲜花,明白了父亲对儿子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之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美好感情。这些,都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与课本进行对话来实现。所以,教师不是在教课本,而应是在用课本教(更确切地说是用课本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学生不是学课本而是用课本学。
与同学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强调通过与同学之间的对话,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对话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在对话中培养合作精神、合作能力,提高学习质量。
首先,要引导学生敢于、乐于、善于与同学对话,鼓励学生在课堂和课外的所有学习中,要站在"学习主人"的地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一起学习,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与同学交流,并大胆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分析自己和同学的参与态度及学习成果,从而实现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其次,要鼓励学生说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化的观点,在与同学的对话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探究性和独创性,从而提高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让学生续编"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大多数同学都认为第二次乌鸦没有再上当,而有一个学生却说狐狸用激将法又让乌鸦上当了。正是因为有了一位同学的积极对话,许多同学得到启发,纷纷重编故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想象力。下面略举两个故事梗概:1、一天,乌鸦又找到一片肉,站在树杈上。狐狸看见了,眼珠子骨碌一转,又有了主意。它先是万分"诚意"地向乌鸦认错,表示后悔自己的不耻行为,百般强调自己无论如何不会再要乌鸦的肉。然后苦苦哀求乌鸦告诉它哪里有肉可找,它要去找一片来拯救那可怜的、饿得快要死去的孩子。乌鸦被狐狸"伟大的母爱"所感动,最终又一次把自己辛辛苦苦找来的肉送给了狐狸。2、(故事开头相似)狐狸说自己为了表示自己的悔意,要将功补过,"好心"地提醒乌鸦说:最近有人为了捕杀动物,故意把一些肉等好吃的东西丢在野外引诱动物,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有毒的,叫乌鸦千万不要上当。于是,乌鸦一边把肉扔下来,一边还连连感谢狐狸呢!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才有了创新的思维,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一系列个性化的语文素养等到习得和提高。
与生活对话。
语文是学生天天在用着的一种本领。因此,语文学习的本身就是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学生是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语文,培养对语文的兴趣,获得语文学习的成功体验,提高各项语文基本素养。如引导学生学习《春联》一文,可结合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贺新春春联系列比赛"活动,鼓励学生读春联、写春联、贴春联,并尽可能地让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培养他们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让全体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检验语文、学习语文,"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生活的对话,使语文学习的功能最终体现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真正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和语文运用的能力,并且在学习和运用中体验和感悟,真正落实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在与教师、课本、同学、生活,甚至与自己或书籍等进行对话中,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了更自由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有更高效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在首先与学生实现对话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让课本资源、学习伙伴、现实生活和书籍等相关因素与学生实现多元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