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排斥传统吗?

作者:夏云陶  时间:2008/3/3 11:00:2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407
  近来参加了多次市里的教研活动,自己开了课,也听了不少为新课标而设的公开课,总觉得有一句话出现的频率太高,而且越听越刺耳,就是:“这节课里有什么新课标的体现啊?好象和以前一样的,上着上着,一不小心就陷入老套路去了。”说这类话的人让人觉得他们的教学思想还很“年轻”;但是他们对于“老套路”的含义却说不清道不明,而且明显有一种“唯新方好”的极端思想在里面。
  仔细想来,这些话里所谓的“陷入老套路”应该是指现代文教学中的“筛选信息”“概括要点”“分析主旨”,文言文教学中的“背景简介”“翻译词句”“分析结构”在一节课上占了较多的时间。于是有的教师在听特级教师上课时,只发现了该教师可以上课不翻书,和学生自如的交谈,却没想到能在教学中如此游刃有余的原因在于刻苦细致的钻研、全面准确的把握,没有想到自己根本还没达到这样的能力阶段,就想先上出点特级教师的风采来。于是有人上课时只以老师话少、学生话多为教学成功的依据,却忘记了对话的含义是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但是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自己之间,即使是一节学生没有声音的课也可以是一节有价值的课。于是有人看到板块要求是让学生写点评,就对着才高一的学生将自己研究了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内容一笔带过,然后让学生花半节课甚至更多时间写点评,在点评中结束一节课,把批改点评语段的工作留给在座的老师,把打印优秀文段的工作留给学生,在自己的能力无法承受的前提下高举了一回“新课程理念的旗帜”。一切只是为了跟风,为了愚人耳目,更可悲的是当局者自己还不明白自己的做法为什么属于“愚人耳目”。
  这样的现状实在是让人觉得悲哀。当一些人津津乐道于教学设想与手段之新颖时,是否应该想一下,再新颖的教学设想,如果你每篇课文都这么去上,也就是极旧的东西了;而且,那些眼前大家都说新颖的教学手段,基本上在以前的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早已有老师运用过了。所以听课者切莫因为自己没见识过,就认为它是最新的武器。更可怕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为了迎合新课标而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一系列的教学手段上,却将语文课的内涵放在了次要地位;同时反映了一种弃自身发展阶段、学生现实需要于不顾的可怕的状况。
  须知,核武器可以杀一个人,刀也一样,关键在于耍得是地方,让人觉得用得其所。须知,以前的教师是没有电脑的,一点一滴再简单的手法与想法都是原创的,其间的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那是最宝贵的东西,真的用好了,不存在谁好谁坏。
  所有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传授法首当其冲,因为这样的上课方式中老师的话显得特别多,而较少让学生探究、缺乏对话、缺乏互动。但是,新教师就是应该先过好讲授关,然后求新学新,否则上得再好也只是山间竹笋;但是,有些课就是适合以传授法来上的;尤其像一些课本上的文言文,比如节选的《荀子•劝学》、韩愈的《师说》、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这些都是经典作品,再新的手段在文本的经典性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其中蕴涵的思想是不能随便说的。因为它们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是作者特定的思想关照下产生的作品,应该有一些明确的权威性的说法,由不得你随便对话,任意遐想;因为它们已经经历了一代代有思想的学者的探究,形成了深厚而稳固的底蕴,所以此时学生多说反倒成了浪费时间。我们不能忘记年轻教师的发展常态,不要轻易否定传统。
  新课标在2001年时很多老师都学习过了,现在只是大面积实施,前几年的课我们也就是这么要求自己的——“互动,探究,学生为主体……”。没有必要因为多参加了几次培训之后就像无头苍蝇般的乱钻。如果打个比方,那么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做得再“活”一点,而坚决接受传统的正面引导就是做到了“实”。“实”是“活”产生的根基,所以只有在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才可以达到高层次的要求,切莫把眼光过多地停留在形式的变动上。
  我们要学习,但是不该盲目作出判断,至少在我们还不明白什么叫传统,它包含的范畴是什么的时候,绝对不能人云亦云。新课标要学,但学课标绝对是来自于对传统的继承的;如果说新课标给人的感觉是灵动,那么传统教学给人的感觉就是沉稳;它们分明就是水与山的关系,山有了水就多了灵气,水有了山就有了依靠,山水相依当然是更为精彩的风景。
  浙江省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探索在最前线的羊刚老师也说过“我们只是在对传统进行总结”。既然是对传统的良性总结,语文课的构建中便永远都给传统留着一份广阔的空间,它是无数智慧的沉甸甸的结晶。语文课的形式今天这么多变,总有一天还会返璞归真,然后又常变,再返回……就像人的服饰发型一样。走好每一步成长的路才是最严肃的问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