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疑处有疑”——我这样教《简笔与繁笔》
作者:xiongliang 时间:2008/3/3 6:25: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493
经过这样一阵思索后,我选择了如下开场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山鼻祖、国学大师胡适,曾写过一幅对联‘做学问要从不疑处有疑,待人要从有疑处不疑’。”我写在黑板一角,“同学们明白他的用意吗?”学生纷纷点头,“大家可能理解后一句话,就是做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但前一句话对我们阅读更重要,不疑处有疑,是一种不轻信书本,也不盲信权威,对一切言论独立思考一番,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立场取舍分辨,这就是一种独立人格的表现,我们今天来学习《简笔与繁笔》,希望我们一起来初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精神,好不好?”“好!”学生的响应坚定了我的初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能质疑一篇经典议论文,我们首先得弄懂它的字词句,大家把你查到的陌生字词奉献到黑板上去好吗?”有几位同学举手了,我下去发现她们之前就把课文浏览了一遍,勾出了陌生字词,我趁机表扬她们学习主动,并请三位标有不同词语的同学上去板书。2分钟后黑板上写满了词语。我点出“言简意赅、繁冗拖沓”二词的写法,“赅”不能写成“该”,“沓”不能把上面的“水”字写成“小”子,接着说到周先慎,他是北大老教授,他的文章,洗练流利,来自生活,发自真情,内容务实美观,对我们以后写应用文等有帮助。
然后问到学生已读了几遍,有的说两遍,有的说三遍。看来预习挺好的,我顺水推舟:“那么有没有读懂呢?”学生一下愣住了,我解释:“读懂的标准之一就是要能读出问题,你提不出问题来,说明你还徘徊在文章之外。”学生茫然,我又说:“提问题是容易的,可从很多角度挖掘,如文章的主旨、文章的选材、写作目的、语言运用等,不过都需要我们用心走进去。”还是没人提,也许她们还没有质疑的习惯,我干脆先开个头:“我在备课时,一看到标题,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简笔与繁笔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我看第一遍时发现的。”几个学生马上小声议论,“简笔是简洁,繁笔是写的详细”,我肯定地说道:“原来大家明白了,简笔也是写的扼要,繁笔也是写的充分具体。”我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继续向学生征集问题,还是收获一片沉默,于是我又抛出我备课时第二个问题“大家其实从课后练习中学会提问的方法,比如第二题‘全文的思路如何’,下面请概括每段的中心意思,请在第一段中找一句原话来概括。”学生神情有点紧张,我问第一段段意,“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十几个人异口同声,我把“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写在黑板上,“第二段呢?可用第一段某句话概括哦。”“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对,第二段举了水浒传中两个例子说明简笔出神韵,其实大家归纳理解能力挺不错的!”我又写上去,后面四段学生都答对了,分别是“繁笔描摹物态,能穷形尽相”“繁笔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如何提炼繁简”“批判当今创作‘简而淡,繁而冗’的倾向”。也许是长年惯于接受的坚冰被击破了,当我停下粉笔准备收集问题时,终于有学生开始发问:
“本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这是一个上课常作沉思装的学生,我停顿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应能答出来,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些女生在座位上有不同的议论:“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到底是哪一句呢?”我问道,许多学生忽然大声说是后面一句,“为什么?”,因为每一段都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对,我们刚刚才概括完段意。”
我说完,另一女生举手了:“本文有没有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我微笑示意她坐下,把问题重复一遍并朝四周瞅瞅,“有,文章的标题就构成对比。”一学生答道,“发现敏锐!,还有没有?”我追问,“有哇,第一段,言简意赅与言简意少对比。”众生齐答。“很好,那本文除了对比论证,还有没有其他的?”“还有讲道理!”一生速答,我意识到学生混淆了论证方法的分类,于是纠正:“不能这样说,讲道理和摆事实是两大论证方法,摆事实就包括举例论证等,而讲道理包括对比论证、喻证、引证、归谬论证等”我一边写一边询问其他方法,学生七嘴八舌起来,“有举例论证”“有比喻论证”“引证”,我趁机引申:“大家分析准确,其实正因为方法灵活多样,文章才显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才称得上文艺性议论文,那么还有没有疑问呢?”
课堂一下变得安静,我发现后排有位女生跃跃欲试,故意走过去对她笑笑,她忙站起来小声说:
“文章第二三段能不能对调?”
“问得好,这个问题别开生面,涉及文章结构,有谁帮她解答?”我大加鼓励,前排女生嘀咕起来:“不能,因为要与第一段呼应。”我肯定了她们的解答,然后问刚提问的女生弄懂了没有,真没想到这女生点头称谢后,又站起来问:
“那文章最后两段能不能不要,它好像不是写简笔与繁笔的奥妙。”
我知道这问题较难,非学生能解释清楚,于是讲道:“这问题更深刻,表明黄玉双(那学生姓名)真正用心思考了,我们先来弄清最后两段写什么。”中间一调皮同学马上说出段意,我说:“那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了吗?是为了出名谋利吗?”学生摇头,若有所悟:“是为了纠正当下文学创作不好的倾向。”“对!所以最后两段交代了文本的写作目的,这符合我国‘文以载道’的习俗,唐朝白居易曾讲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得就是这个道理,仁人志士肩负历史使命,关注时代,以天下为己任,写文章是为了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本文作者就是典型代表。”我说明完毕,觉得文本分析差不多了,本想转移话题,中间一学生又发问: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我用手势表扬她的大胆,然后环视一遍:“有哪些写作特点呢?”学生纷纷说开了,“论证方法多样”“很有时代性,针砭时弊”“语言简练”“引用的材料典型”……我板书突然停止,“不能说引用的材料典型,应说什么典型,大家看过‘单元学习提示’吗?”学生唰唰翻到24面,不到半分钟,有学生说道:“材料是客观生活现象,它要经过作者选择提炼成为题材,应该说题材典型。”我赞赏了她的回答,忙转移话题:“刚才大家问的多问的好,对繁笔与简笔认识已比较深,下面我们来练练笔,大部分同学以后会进企事业单位,领导往往会安排你去接待客人,耐心等待客人的心理是什么样的,大家模仿《社戏》当中一处繁笔,描写描写,当然也可以写其他情景。”学生先找到文章那段,没多久就有许多动笔了,一分钟后,我走进细看,有写等待下课的,有写星期五放学等车的,还有就写等客人的,我抽了一篇宣读:
“这位同学这样写,‘于是看了小孩走过,看女青年走过,看驼背老大爷走过,看穿制服的人走过,看形形色色的箱子溜过,看叫不出名字的车开过,看一大堆人跑过,从八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客人竟还没有出现’,真是活学活用,短短一段话把等待时的焦急期盼心理状态描摹得穷形尽相,大家掌声鼓励。”课堂响起了掌声和笑声。
我看时候不早了,于是开始总结和布置作业:“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简笔与繁笔》,很多同学独立思考,勇于发言,具有马克思的‘怀疑一切’的批判精神。简笔与繁笔,在我们以后写应用文时会经常碰到,何处用简笔和繁笔,决定于能否充分表达主旨,这里我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回忆所学的应用文,举例说说应用文哪些地方该用繁笔和简笔。这节课学到这里,下课!”“谢谢老师!”课堂在老师与学生的问候中结束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