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的悲剧——由读《病梅馆记》所想到的

作者:纪拥军 彭水浪  时间:2008/1/2 16:18:2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24
  《病梅馆记》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晚年所写的一篇政治小品文。该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来议政,表达了作者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它对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是有一定的先导作用的。
  龚自珍在此文中全面地阐述了梅的病况和致病原因,含蓄地揭露了清代统治者束缚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龚自珍笔下的被“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因而“皆病”的“梅”,确是令人痛心的。其实,不只是满清统治者这样对待人才,历代统治者品评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和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他们喜欢的是奴才和庸才,而忌讳的是真正的英才,他们的阶级利益决定了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一代军师诸葛亮令人遗憾地也未能免俗,他对魏延的态度正说明了他也是喜欢“病梅”的。
  魏延是蜀汉除“关张赵马黄”之外的又一员大将。此人忠而勇,刘备独具慧眼,曾于众将中舍张飞等人而提拔他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担任独当一面的重任。当时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魏延回答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并没有吹牛,他后来多次大败魏军,把汉中守得固若金汤,不象守荆州的关羽,失地丧身,毁损了蜀汉的基业。应该说魏延的才干是很出众的。
  可是这样一位能干的魏延,在英明的诸葛亮手下却一直不得志。
  诸葛亮初次见到魏延,就看他不顺眼,要杀他:“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幸亏刘备救了他。但是这一次已决定了魏延的悲剧性的命运。诸葛亮所说的“脑后有反骨”,其实就是魏延有点桀骜不驯,不大听话,或者说魏延不是那种对上司唯命是从的奴才,他办事有自己的主见;诸葛亮所说的“忠义”,实在是一种愚忠愚义,即不管主子如何昏庸,如何暴虐,都必须对他忠心不贰,可魏延恰恰是一个有正义感,有反抗精神的人,因此他杀了他的残暴不仁的上司——长沙太守韩玄而投奔刘备。
  刘备死后,魏延在蜀汉虽然也有较高的地位,但他一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北伐曹魏时,对街亭这一个关系到蜀军进退存亡的重要据点,诸葛亮虽也知道须得一员“大将”去镇守,但他不用魏延,而用“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马谡,结果丢失了街亭,导致此次北伐功亏一篑。究其实就是魏延比较正直,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象马谡、杨仪之流,会走上层道路,总是与诸葛亮套近乎,能得到诸葛亮的喜爱。
  诸葛亮甚至“厌屋及乌”,因为不喜欢魏延进而不采纳他的“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的正确建议,固执地多次率偏师深入,无功而返,最后被司马懿拖死在五丈原。我们可以设想,若是诸葛亮喜爱的马谡、杨仪之流提出这样的建议,说不定诸葛亮会采纳的,可惜徒有其名的马、杨二人又根本提不出这样的极有战略眼光、极有创见性的建议。
  尤为过分的是,在诸葛亮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他竟然也为魏延的结局作好了安排。他让他的心胸狭隘、品性卑劣的襄阳老乡杨仪接替自己掌兵权,而让长期与杨仪不和的魏延在退兵之时断后,以激起魏延之变,再让马岱名正言顺地杀掉魏延。其实,此时的魏延也并未叛蜀投魏,他只是想杀掉杨仪。魏延死后,马岱送上他的首级,“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悲哉,魏延!
  魏延是一株长得健康茂盛的、充满生机的“梅”,他缺乏当权者所喜爱的“媚态”,虽被多次“斫直、删密、锄正”,也不改其本性,直至最后被“连根拔起”。悲哉,魏延!
  魏延的悲剧远不只是魏延一个人的悲剧,它也是诸葛亮的悲剧,是整个蜀汉的悲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