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可磨灭的记忆——恢复高考三十年回望
作者:河南镇平雪枫中学语文组 杜学峰 时间:2007/12/16 5:58:29 来源:会员改编 人气:1218
恢复高考30年:无序的社会回归理性
1977年8月6日,北京。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已进行到第3天,邓小平还在听。
参加会议的33位科学家和学者中,最年轻的武汉大学副教授、52岁的查全性坐不住了——他已经几年没上过课了,他鼓足勇气站起来,向主席力陈已持续7年的“推荐录取”招生方式的四大弊端,建议尽快恢复高考。话头一开,数学家吴文俊、光学家王大珩、化学家汪猷等人纷纷表示赞同,并对恢复高考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阐述。
倾听,沉思,邓小平随即拍板:高考一定要恢复!两个月后,新中国关闭了10年的高考大门终于打开了,570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向考场。
对于他们来说,那一年高考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整个国家来说,那次高考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意味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此要逐渐走向诸神归位,意味着无序的社会就要回到常识,回归理性。
于是有了恢复常识后的这30年——30年间,国家的命运,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命运,相互勾连、相互叠加,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命运的解读,来体会整个国家划过的轨迹。
30年来,高考改变个人命运的讲述者,既有查建英、葛兆光、杨迎明、方铁姐弟这样考上大学77级、78级的下乡知青,也有今天迅速在市场中创造了自我价值的80后IT精英戴志康。特殊年代给了77、78级大学生历史性的磨难与后来者再难享受的厚遇,他们中的许多人从田间地头走来,走到今天执掌中国命运的位置上;而今天人头攒动的人才集市上,更多的毕业生们正在为2000元的底薪激烈竞争。
高考制度不断改革,大学扩招了,学费涨了,但人们对于高考却没有存着更高的期望,倒是骂声渐渐多了。媒体不断呼吁: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而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分配保障的大学生们,则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心态:一些人愤怒、抱怨、满心失落;一些人却庆幸因此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并坚定地走上自己选定的道路。
今天的学生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弥漫的今天,我们难以代为作答。但我们又分明感觉到,无数个人的命运累积成国家的命运,而国家的命运又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无从逃避。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一九七七,永远值得我们纪念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77年的冬天特别寒冷,雪下得特别大,但人们的心里却暖意融融。我和许多参加高考的同学一样,在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夹杂着忐忑不安。转眼到了冰雪消融的新春时节,和煦的春风送来了喜讯:我被山东医学院医学系录取。
当我们这些来自各地的学子们,迈进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的时候,是多么兴奋和激动啊!经历了十年浩劫,我们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更懂得“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在五年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学习,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的休息,经常看到同学们晚餐后带着一壶开水、一个馒头去了自习室,一个个不眠之夜就在这紧张的读书学习中度过。
那时,我们衣服脏了没有时间洗,女生不梳妆打扮,男生更是不修边幅,头发长了没有时间理、胡子没有时间剃,我们不是不爱美,只是没有时间去装扮自己。那时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总是座无虚席,有的同学为了能在图书馆占到一个位子,常常顾不上吃饭,下了课就从教室直奔图书馆。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尽管那时的我们在今天看来都是“大龄青年”,但当时没有时间谈情说爱。强烈的求知欲、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们抓紧每分每秒的时间用来学习,常常感到自己在与时间赛跑。
在五年的大学生活中,尽管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差别很大,但没有一个同学比吃讲穿,只比谁看的书多、谁的知识面广、谁的学习成绩好。正是当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冠的拼搏精神,激励着我们刻苦学习、奋发进取,使我们每一位学生毕业时都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向祖国和人民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三十年前,我们曾是英姿勃发、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现在都已步入天命之年。三十年来,从77级学子方队当中,走出了大批教学科研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走出了国内外各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和一流学者,还有更多的同学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默默无闻地为守护人民的健康而忘我地工作。岁月荏苒,无论在什么岗位,同学们依旧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依旧保留了学生时代养成的一丝不苟的精神。
岁月如白驹过隙,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人生有多少个三十年?回想三十年来我们走过的路,有成功也有坎坷,但我们获得更多的还是幸福和欣慰。因为这三十年,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的三十年,是新中国全面腾飞的三十年,是我们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三十年,也是我们77级学子生命中最美好的三十年!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仅改变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高考制度的恢复,使我国的教育科技、军事国防和国民经济等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它成为了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77,永远值得77级的学子们纪念,永远值得中国人纪念。
(选自《中国教育报》作者荣文)
从1977到2007看四位考生的故事和不同经历
1977年考生
焦南峰,男,1954年出生,陕西西安人,现任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
1972年高中毕业后到延安枣园插队4年,后在陕西省建工局混凝土构件厂当混凝土工。得知恢复高考后就决意参加考试,尽快改变生活状态,但因数学连一元二次方程都没学过,就报考了历史学科。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全班同学无一应届毕业生。
不缴学费,每月有14元助学金,伙食费每月仅需10元左右。当时班上还有几位同学是带着二三十元工资上学的,是同学中的“大款”。
毕业后统一分配到现在的工作单位。
1987年考生
姜海舟,男,1969年出生,黑龙江省讷河市人,现任北京海泰方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当时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学理科。高考前,先参加省里的初考,同学有一半在初考中“落选”,无缘全国统考。考完估分后填报了北京航空学院(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专业,顺利录取。
不缴学费,奖学金和贷学金基本能满足生活所需,没给家里造成额外负担。
毕业后被统一分配到哈尔滨飞机设计制作研究所工作,1992年辞职下海。
1997年考生
郭敏,女,1979年出生,湖北省枝江市人,现任武汉大学外语学院学生工作老师。
从小一直想当医生,高考估分后就填报了湖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顺利录取。
刚好赶上学费大幅上涨,学费和住宿费总计是每年3900元,贫困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2002年毕业,自由择业,形势还好,大多数同学都到了医疗机构工作。由于想改换方向,就考进大连医科大学读研深造,改学心理学。2005年研究生毕业,形势严峻,找到了现在的工作。
2007年考生
聂帅帅,男,1988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市东直门中学。
报考的是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作及自动化设计专业,该专业属于工科基础学科,以后深造选择比较空间较大。没选择特热门的专业,一是因为就业形势变化太快,而且热门专业往往扎堆,容易落档。
打算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最好能到国外学习。
(选自《人民日报》)
叶兆言回忆高考:
铁了心一定要考上
今年高考将至,而今年又恰逢恢复高考30周年。30年前,全国570万有志青年怀揣惊喜涌向考场,开始努力改变命运,同时也在铸就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拐点。而今,在高考前夕,本网采访了恢复高考的亲历者,并以此作为一种纪念。
“考吧,我一定要考上,能考几次算几次。”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在接受本网采访时表示,30年前自己就是这样铁了心参加高考的。
问:您参加了77、78两次考试,请回忆一下两次考试的见闻和您当时的状态。
叶兆言:一下子还真会说不清楚,毕竟过去了三十年。三十年是个什么概念,三十年足以让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很多事情我已经记不住了,我只记得当时似乎是铁了心,考吧,我一定要考上,能考几次算几次。
第一次没考上,第二次我觉得也悬,但是竟然考上了。如果没考上,我想我会和范进一样,到日子再考,一直考到犯神经病。当时和我一样想法的人,应该不在少数,都是一根筋。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也说不清楚,我当时在工厂里当工人,似乎也没什么不好,那年头当个工人,基本上已经是个白领了,不愁吃不愁穿,我只是想再读些书,想回到课堂上去。当时也可以说是一阵风,所有的学校转眼间都变成了考场,我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不知道有多少人参加了考试,应该是惊人的,当时我们厂就有很多人去参加考试,最后录取了四个。我所在的大院也是有很多人去考,好像也是录取了四个。
问:作为知名的作家,大家很关心您的高考作文是什么样子的,请您简单回忆一下可以吗?
叶兆言:当然是臭不可闻,你想,在那时候,在那种氛围下,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不过我考取的那一届是缩写作文,就是把一编现成的文章压缩一下,这大约也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考生一个个成了编辑先生。我只能算是过了关,蒙混过关,高考吗,就是这个硬道理,过关万岁。
问:有报道说,77、78的学生是最刻苦的大学生,请回忆一下您的大学生活?
叶兆言:相比较而言,应该是的。这一直对我是个压力,我从来不是个读死书的人,在同学的眼里,我一定是个很不认真读书的人,看的闲书太多了,花在打球上的时间也太多。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互相留言,我的留言簿上,全是你真会玩,你真是个快活的人之类的赞叹辞,相对于那些苦读的学生,我真有一种蒙混的嫌疑。我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谈过这事,我考取研究生以后,有的同学很惊奇,他们想不明白,怎么会是这个家伙考上了研究生。
问:您怎么看待那场高考对于您人生的影响?
叶兆言:当然是重要的。我不是个善于与别人打交道的人,我喜欢考试,毕竟这个相对公平。考试可以让你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问:到现在,高考改变命运的状态似乎已经改变了,北大学子卖肉、清华博士修车的情况也很多见,您怎么看待?
叶兆言:这个很正常,一场考试不能改变人不对,完全改变人也不对。人生需要一系列的行动来证明,要不断地努力。一个考试能吃一辈子,这个绝对不正常。文凭是可以蒙人的,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会这样。有时候,不讲究文凭是不对的,太讲究也不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能因为一个考试,就盲目的定下了终身。
(选自《中国网》)
编者注:这是一篇开阔视野的文字性材料,30年前的高考给人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多少人和事需要回味,本文提供了一些值得回味的人和事情。
(河南镇平雪枫中学语文组 杜学峰 邮编:474250 电话:13523645569 邮箱 dxf2345@163.com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