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放手时就放手”
作者:阿瓦提县五中 吴小勇| 时间:2004/4/26 21:34:3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550
上月,听了几节新课程研讨课及专家的评点,可谓耳目一新。其中最大的感触是:教学中,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
放手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内容。 对照以前的课堂教学,这次的几节课最大的特点是教师注重了解放自己,放手较多。不论是语文课上学生的问题研究,还是数学课上学生的动手操作,都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如果进一步从理论上去思考,这样也是一份科学可取的。 因为学生充分地参与,思考、动手、讨论、交流,是思维与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碰头”的现象,但也会由火花的出现,我们不能因为会“碰头”就牺牲火花,不敢放手。
对待这个问题,教师的思想是需要充分解放的。如果对学生不放心,觉得他们可能这不行、也许那儿会“碰钉子”,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伸出自己的大手牵着他们走。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心理就会产生并得以强化,必然走上以前的老路。
当然,“放手”之处,可能效果甚微。因为学生要从老圈子中走出,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并积累新的学习经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有耐心,在教学中沉住气、不急躁。
何时“该放手”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放手”不等于“放任”,“放手”不等于“”(全推给学生)。“放手”缺不了必要的指导,问题探讨研究要提示方法、有要求,以避免学生费时低效。“放手”缺不了必要的点拨。对于新概念、新知识,要根据事情“交给”学生,不能让他们绕很多弯子,去寻找,最终还找不到。要避免繁琐的猜谜语式的“圈套”。科学的“放手”是以充分研究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等为基础的。从表面上看,教师在课堂上多数时候只是“袖手旁观”,其实课堂背后是大量的动手、动脑。 课前,教师必须动手搜集了解学生情况、研究教材、设计教学。
总之,从“放手”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由以前的台前“表演者”转化为现在的幕后“策划者”。
为了大胆“放手”,“放”好“手”,让我们着眼台前、着眼学生,立足幕后,踏踏实实做一个教学研究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