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是否书香依旧?

作者:□烨子  时间:2007/9/16 20:00:3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59
  网络时代的阅读方式 
  几个需要关注的数据 
  如今,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 。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84.1%的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读书的作用对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越来越重要了,有13%的人认为与前些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有2.9%的人认为是越来越不重要。与前几次调查结果相比较,读者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降到了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 
  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 
  六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狭义,下同)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再次下降3%,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 
  25%的人读书时间减少 
  从读书时间看,在读书者总体中,有25.0%的人读书时间减少了;有56.9%的人最近半年的读书时间与上半年基本一样;只有18.2%的人最近半年读书时间增加了。与前三次调查结果相比,个人读书时间增加的比例显著减少了,个人读书时间减少的比例又在2003年的基础上有所上升。 
  国民网上阅读率迅速增长 
  与图书阅读率相反,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8.3%,再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国民的购书周期不断延长 
  总的来说,读者的购书周期比以前稍微有所延长,购书周期为半年的读者,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已经成为了比例最高的组别;但是,农村读者之中“从不购书”者和购书周期为“2年及以上”者的比例相对减少,仍然是近年来的一个正在形成的趋势。 
  阅读率下降 我们当做何反思 
  一边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边是民众阅读率的逐年下降,有媒体惊呼:半数中国人不读书。 
  读书率下降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然而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按照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在“两会”期间提交的“设立国家阅读节”提案的统计,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为64本;而中国专事读书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年读书不足5本 
  是中国人不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吗?显然不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求学生涯中,读过、抄过、背过的有关劝学的篇章和格言警句数不胜数,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提醒,到“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恐吓,到“书籍是巨大的力量”的教导,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人生指南……这些警句都可谓苦口婆心,无微不至。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读书呢? 
  我们可以找出各种答案,比如网络、电视、游戏等挤占了大量的阅读时间,也成为新的求知渠道和消闲方式。但是,到目前为止,书籍仍然是人类智慧文明最主要的承载者,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取真知灼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想像力、创造力以及修身养性的最有效途径。网络上的深度阅读还仅仅是书籍的拷贝,影视作品的灵感也主要来自书籍。如果我们在阅读率上大大落后于人,那么,在网络开发与创新、影视艺术的创作以及科研技术的成就等方面,我们也同样不可能领先,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永远是句空话。 
  有杂志做过一个专题,宣称今日“无书可读”。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出版人,一再谴责出版市场的急功近利,致使书香变成了铜臭,荒漠甘泉变成了城市污水。其实,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我们应该拷问的是,为什么在一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文明古国,严肃认真的图书竟然没有市场了? 
  说到底读书的问题就是教育问题,读书的激情、收获和习惯都来自教育。如今,我们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因此应运而生。在这个背景下,让更多的人对书籍充满爱,充分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无论如何,我们希望这些反思能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中国人回到雅乐的书斋,让我们对世界文明的传承作更多贡献。 
  学者观点:网络阅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 
  “网络的出现对人的素养要求更高,因为网络会逐渐滋生人们一种获取信息或知识浅尝辄止的心态,大家逐渐习惯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及来源。” 
  正如席殊所说,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很多的改变。且不说,阅读大部头的书籍正在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选择,除非你是要参加正规的考试——那是不得已的选择,就说人们普遍认为半消闲的阅读——读报,也因为网络的兴起而发生了阅读方式的改变。习惯上,人们读报都要等待邮递员将当日的报纸送到后才得以进行。这不仅受送报时间的控制,还受报纸版式的影响。最近,浙报集团推出了《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的数字报纸,不仅在时间上做到与报纸发行同步,而且可以提供给你一种与众不同的阅读方式。数字报纸不同于以前的PDF版式——只能逐版移动版面阅读,尽管它也保持了报纸的原来风格,但也需要经常放大版面的“劳累”,可数字报纸则根据你自己的爱好,选择“标题导航”,在浏览时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文题,然后点击阅读,或点击报纸中感兴趣的板块阅读。真可以说方便极了!可以这样说,数字报纸的产生,同样阅读一份报纸,阅读纸质报纸的时间远远少于阅读数字报纸的时间,但获得到信息量倒是不会少。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阅读,在某种程度上说,也减少了自己阅读时深层思考的机会——通常只是凭自己一时的兴致来挑选文章,这未免会出现阅读的粗糙,也因为内容过多而放弃原本可以探究的想法。或许是网络的资源过于丰富,人们在阅读时很少考虑它的正确性,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自己心里明白网络不可全信,但具体到某点,你也就不可能做到时刻带有怀疑的眼光去阅读,除非你是刚接触网络,否则就不能摆脱网络对你的影响。 
  宁夏大学教师 宫京成在电子技术日渐普及的今天,网络阅读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青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网络电子图书一般能提供信息检索的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特别是在查找资料时,不用像以往读书那样,非得阅读全书或大部分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第二,在部分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电子网络图书不失为一种便宜的阅读方式,一份20年的刊物合订本可以全部刻在一张盘上,节省不少费用。第三,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的速度快,他们更喜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阅读,会让他们找到阅读的惊喜。 
  应该客观全面地看待网络阅读的兴起,要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一种共生共荣的局面。网络图书通常会采用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插图甚至以音乐搭配来刺激读者的感官,适合于快速阅读。而传统图书更能给读者理性判断、理性思考的机会,好书需要细细地阅读,慢慢地品味。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关键是要将大家拉回到读书中来。学校、家庭乃至社会都应营造一种科学读书的氛围,对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光哲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必须借助一些硬件支持,如计算机、智能手机。而且网络阅读一般还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无法像书本那样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此外,制约网络图书发展最大的瓶颈还有收费问题,目前互联网收费系统还不是很完善,而且网络付费的方式并不是多数市民都能够接受的。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郝振省 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就忽视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因为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要强调传统阅读。在我看来,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而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学者 止庵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方式不同,二是阅读内容不同,我们不能保证传统阅读内容都是精华,但网络的精华内容比传统阅读的还是少得多,网络内容目前还不能同纸质媒体相提并论。 
  出版人 黄集伟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应该是并行的。之所以现在人们阅读是浏览式的浅阅读,网络的影响只是原因之一,信息环境发生变化也是很重要的。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网络阅读是鲜活的,网上的东西更像是影像,绚丽、清晰,但转瞬即逝,就像一幅蓝天白云的美景,看着漂亮,但你进入地铁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而文本阅读是理性的、缜密的,文字带给人的是有纵深感的东西,可调动人的想象,反复体会,但却是模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晰的反倒是短暂的,模糊的却是丰富的,所以,在网络时代,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读网不会完全取代阅读。 
  深圳文化学院教授 王光近年来我国国民读书率持续降低,有四分之一的读书人的读书时间也在减少。我们不能因为网络媒体的兴起,就疏忽国民图书阅读率的下降,因为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还是要强调传统阅读。在我看来,传统阅读更利于人们的抽象思维,而且虽然现在有的图书比较娱乐化,但那绝不是图书的本质,图书的本质还是要体现出内容的深刻和文化积累。而这一点,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网络阅读”不能取代传统阅读,是因为阅读包含一种极具创造的想像力,是其他脑力活动所不及的。如果传统阅读消亡,人类的很多想像能力也会消失。 
  中国政法大学深圳教研基地硕士 金焰我相信新闻出版总署一位官员的话:传统图书的影响力在未来5至10年里会逐年降低。现在人们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坐在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很少有人能够将一本书完完整整地读下来。5到10年后,我相信会有一场阅读革命的到来。网络所拥有的巨大存储量和强大的检索能力,正是读者和出版社梦寐以求的传统图书的拓展功能。成本低、传播广、存量大、形式多及趣味性强等,都是网络出版的突出特点。互动性也是互联网出版和信息服务的极大卖点。网络对于那些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突破了传统的阅读习惯,同时能够满足人们交流沟通的需求。 
  再者,在纸质图书价格节节攀升的今天,电子网络图书是最便宜的阅读方式,一份20年的刊物合订本可以全部刻在一张盘上,费用极少。年轻人接触新鲜事物速度快,他们更喜欢尝试新的生活方式,通过互联网,会让他们找到阅读的惊喜。 
  作家 周国平网络对传统阅读的冲击太大,不是件好事。网络阅读和传统阅读这两种方式是有区别的。前者像电视图像一样,比较直接,具有当下性,比起书籍来说,它的叙述评论更新、更快。后者则是抽象符号,需要思考。在网络时代,阅读这种生活方式还可以流传下去,是因为书中存在一个文化传统,当我们在阅读时,会进入这个文化传统中思考,从这一点看,无论是电视,还是网络,都是无法达到的。 
  网络阅读是文字阅读的一种补充,你可以借助网络去查阅书中有关知识,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但对我来说,生活中核心的东西还是阅读,看书和写作在我的生活中各占一半时间,网络则是工具性的,我不会花很多时间在网上看新闻,就像我基本不看电视一样,网上和电视上的很多东西都是碎片,与自己无关,稍纵即逝,看完后脑子就成了一个跑马场,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一些古籍也上了网,但这是书的一种变相存在,一本书拿在手里看和在屏幕上看,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一些在网络上写作的人,也希望出纸书,就说明了纸书还是具有网络所不能代替的好处的。 
  网络时代的阅读应该如何引导 
  有评论认为,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倡议“重新唤起读书激情,让我们的社会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书香,让读书成为我们的时代风尚。”大概亦与此有关:日前,中宣部等11个部委首次联合倡导发起全民阅读活动。 
  这些倡议是积极有益的。在1998年到2003年之间,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数比例年均增长率达78.9%,所以,在网络时代的所谓“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未必真就代表了阅读的减少。当然,网络的阅读与图书的阅读,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式上都是有着相当大区别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在当前,对阅读必要性的认识本身,仍然不是个问题——成“问题”的,或许只是“传统的阅读方式”。 
  就在近几年,互联网在我国获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任何人,只需要一台普通的电脑,只需要一点点的网络知识,就可以任意打开世界的窗口,就可以尽情享用知识和资讯的盛宴。有人写道: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几乎没有什么知识,不能为我等所用……互联网没有壁橱,比特世界不存在保险箱,那是一片没有暗礁的大海,清澈见底,一览无遗。” 
  网络阅读的优点还在于,网络有着比纸质图书更便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就此而言,“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而网络阅读却同时做到了“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在“性价比”如此优越的互联网面前,传统的阅读方式遭淘汰,再自然不过——尤其是,当前有些出版机构受经济利益驱动,忽视社会责任和文化责任,图书出版内容趋于庸俗化、低质化,价格却“一切向钱看”。此时,人们的图书阅读率走低而网络阅读率大幅增长,实属必然。 
  当然,在“每一粒沙子可能都有一个IP地址”的时代,阅读的质量高低,实在是很不牢靠的———古人云:开卷有益。然而这句话在网络时代似乎已经不那么适宜,“开网”并不总是有益的。因为已经丰富到“超载”程度海量网络资讯,其另一面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拥挤不堪的网络资讯中,虽然也裹挟着不少的知识和文化,然而却又使知识和文化变得稀薄,乃至无从寻找。可以这样说:网络上虽然具有海量的资讯,然而有资讯中却未必包含着知识;即便有知识,然而其中未必包含着文化;即便看似有文化,却又未必是真文化。 
  所以,拯救传统阅读方式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对网络时代的新阅读形式善加引导,让青少年的网络阅读中多一些“技术含量”,并给他们尽可能提供多一些有价值的内容。有人提议:把一些已经进入到公共领域的经典著作完整准确地放到网上,以方便网民阅读。我们认为这是一项非常好的建议,这样的态度也是对待网络的正确态度。在当前,这应该是解决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改善网络阅读环境的双赢之举。  
  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应结伴而行 
  ○ 陕西三原县南郊中学高三(27)班 陈森 
  随着网络普及率不断地提高,许多人更喜欢在网络上读书,结果图书的阅读率相应地持续下降。因此,我想说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应结伴而行才是最好的阅读方式。 
  方便是阅读方式的指挥者 
  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许多人喜欢网络阅读,而有些人则喜欢图书阅读,最重要的就是方便大家的学习生活。如果我家里没有电脑,图书堆满了书架,这时我就会利用好自己家里的图书,而不会舍近求远,非要去上网阅读。现在网络普及率每年持续地提高,网络接踵而至。如果家里没有自己要看的一些书,我们就可以去网吧进行阅读,这样既节省了买书的开支,又促进了网络阅读的发展,使网络阅读与图书阅读结伴而行。我们既体味到网络阅读的快捷,又感受到图书阅读的新鲜体会。 
  张开你的双手捧一本书于掌上,细细地品读,是何等的美妙。打开电脑,搜索网络上的文章又是另一番畅快淋漓的体会。 
  兴趣是阅读方式的决策者 
  如果你是个网迷,对网络阅读非常感兴趣,那么,你就可以花费更多的时间在网上阅读。如果你是个对网络不感兴趣的人,又偏爱图书阅读,那么你就应该把阅读的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图书上。小时候我喜欢读小人书,书中妙趣横生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一招一式都令我痴迷在其中。如今网络发展迅猛,使更多以前在图书阅读中无法体味的快感,可以借助栩栩如生的网络画面来进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使自己的认识不断提高,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息息相关,协调发展才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兴趣会使你的阅读方式步入正轨,当你踏上这列火车时,你会惊奇地发现,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都非常重要,只有两者兼备,才会相得益彰。 
  感情是阅读方式的推动者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是读者愿意阅读的动力源泉,无论是图书阅读还是网络阅读,都会让这些喜爱读书的人与作者拉近情感的距离,进一步地达到一种默契。在方便自己和感兴趣的基础上,感情也是每个人阅读的重要因素。有感情地读书是一种心灵净化的美好享受。颇多的收获更是阅读者更加喜欢阅读的动力。图书阅读和网络阅读都会给这些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奇和快乐。对于那些一生嗜书成癖的人,他们阅读的精神永放光芒,激励着我们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无论是图书阅读还是网络阅读,我们都应该把握自己的感情。 
  网络阅读正在迅猛发展,图书阅读相应地持续走低,这就给广大阅读爱好者提出了要结合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同步而行的措施,合理地对待网络阅读和图书阅读的关系。健康地规范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步伐,让每一位读者都真切地感受到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同等重要。 
  教师评语:有明晰的逻辑思路,小标题为文章搭建了框架,使人感受到文章的结构美。对一个阅读者来说,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只要能读书就好。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