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不同文体,为作文“深刻”支招

作者:太原进山中学 邵捷  时间:2007/8/26 18:33: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92
    综观近几年高考作文,思想深刻始终被列为发展等级的第一位。的确,离开深邃的思想,再美丽的语言都会成为空中楼阁,华而不实。
  思想深刻是什么?譬如一条河流,它可能不够宽——当然,在高考800字的文章中,太宽自然就会显得泛也容易洪水泛滥——,但它的河面到河底的距离却足够远,这样的距离越大,人们就会说他越深,自然所容纳的力与美就越多。就文章而言,运用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抑或罗列一些论据就是河面,而这个故事或论据所能表现的思想就是河底,河水则是作者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引起的读者的共鸣。要做到深刻,记叙类文章要求形象厚重,主题有韵味、有哲理。议论类文章则要求说理透彻,观点有力度、有启发性。
  一、 记叙类文章“旨”上厚重
  对记叙类文章而言,记叙是“画龙”,议论是“点睛”,精妙的议论常可使文章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思想厚重。
  1、 滴水生辉,升华主题 
  使记叙文深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将记叙、描写、抒情与议论结合起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从小事中阐发出大道理,避免就事论事、原地打转。做到这一点,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善于通过自己思考,在自己选定的具体、微小的题目、材料、情境中,不囿于一景一物一事。二是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典型而有意义的材料,同时要在行文中或结尾处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从而使主题得到升华和深化。2005年湖南卷满分作文《奔腾的海洋》
  “水还在往前不住地奔跑,它的理想永不搁浅,触礁,如同旗帜的飘扬,我仿佛看见了青春的本质,在于奔跑的同时带上理想,自信而敢于展露坚强而意志饱满。” 
  文章叙述描写议论自然融合,而文章最突出的亮点则是借常见之物——水朝着目标不倦奔流的历程联想到人生青春的本质,而如果没有最后一句作者的深入思考,难保会判高分。
  2、思接千载,意境深邃
  一篇好记叙性散文要有韵味和哲理,达到意境深邃,关键还在于能否做到思接千载,使文章具有文化底蕴。一是将平凡事件放到文化大背景中进行审视,更多关注现实社会、关注人生甚至关注人性,并且运用理性去评判,使人警醒。二是运用修辞(对比、比喻)、名言警句等,积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将熟知的历史典故、文化现象、人文情感、名篇佳句等纳入自己的思考范畴,提升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2004年重庆卷满分作文《独上高楼》,信手拈来李白、苏轼、辛弃疾三位诗词大家的词句,传神地勾勒出了这三位历史文化名人背离他人期望、守护自我认识、超越凡俗、遗世独立的不朽风骨,薄薄纸页之间,傲然的青莲、超然的东坡、愤然的稼轩,穿越历史的风尘翩然而至。 
  二、议论类文章在“理”上透彻
  议论文中的议论就是说清道理,以理服人。议论要有思辨能力,即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辩证的说理能力,这三者之中,说理透彻则是首要的。 
  1、步步深入,层层说理  
  步步深入,层层说理要求考生在揭示主旨时不是开门见山地表现主题,而是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剥到最后“吹尽黄沙始是金”,才显现出文章的主旨。2007年湖北卷佳作《回归汉语的本源》,
  “华灯初上,呷一口清茶,指尖轻轻滑过泛黄的《诗经》,是何等逍遥自在! 雨后初霁,心与天空一样澄明,细细品味宋词的字字珠玑,又是何等酣畅淋漓!无论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缱绻,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都是母语带来的美感与享受。” 
  文章采用一种波浪式推进方式,由感受古诗词的美而始,拓展到今人的浮躁及其反思,再到呼唤回归母语,传承文化,完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使主题得到充分阐发。
  2、纵横开掘,多面剖析。
  纵向思考,是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正反结合,挖掘事物的本质;横向思考,则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让内容贯穿古今。
  怎样做到纵横开掘呢?一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看似平常的地方。二是分论点之间的逐层递进,将与中心论点有关的几个方面提炼出若干个分论点,作纵向安排,它们之间是逐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后一个分论点是由前一个分论点派生出来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探讨问题的实质与根源,共同为中心服务。2007年湖南卷佳作《诗意地生活》,文章在提出“人应当诗意地生活”的观点之后,从“内心和谐、充满爱意”“从阅读中汲取养料”“让自然抚慰浮躁的心灵”三个层面,纵横交错进行论述,第一层可以看作是后两层的前提和条件,后两层是对前一层的深化,较深入地回答了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的问题,最后顺势收束全文。
  其实作文的“深刻”,除以上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平时阅读时多思考、多联想,尤其运用课本作者思考的深度(如《灯下漫笔》、《花未眠》)来启发自己认识上的深度,这样才有助于写得“深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