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简意丰,理趣并生——散文的理趣

作者:|  时间:2004/10/28 4:59:5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297
 
  【赏读要点】
  中国传统美学中指代不同风格的含有“趣”字的词是很多的,如:情趣、意趣、理趣、风趣、谐趣、雅趣、野趣、俚趣等等。所谓理趣,理,应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理性内容;趣,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中的美学趣味。散文的理趣,简言之,是指散文阐释事理的生动形象和新颖有趣。有的学者这样解释“理趣”:所谓“理趣”,就是艺术作品包涵了道与理的精妙意味……
  散文的理趣是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生动的描写和叙述、精彩的分析和概括、不拘一格的行文结构和活泼风趣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散文的理趣,应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在散文中寓理于情,寓理于形象之中,使人读后,掩卷沉思,不觉豁然开朗,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从而得到一些精神上的快感,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散文的理趣美,应该隐隐而趣出。散文应以形象感人,强调要把理深藏在形象之中,使人们不知不觉地品到理、尝到味。当然,也只有深藏在形象中的理趣美才有这样迷人的魅力。
  那么,如何品味哲理散文的理趣呢?
  首先,要从整体上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这是品味哲理散文理趣的基础。哲理散文的理趣,既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也是思想感情表达的艺术效果。作者的思想感情决定了理趣的性质、品味、风格。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从文章的整体上,从较高的层面上,观照和品析理趣的性质、品位、风格。阅读中如果忽略整体感知说理散文的思想感情,便不能准确地判定和品味说理散文的理趣。譬喻,阅读季羡林的《毁誉》,应从把握透辟独到的见解:“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入手,
进而品味文中与众不同的毁、誉之理。
  其次,哲理散文的理趣既然是哲理散文的思想感情表达的艺术效果,就不能不从表现方法上进行分析。依据哲理散文风格、特点的不同,可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学习朱光潜的《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态度》,可体会设喻说理的意趣。文章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假设三种不同职业的人,面对一棵古松,持有三种不同态度,形象地说明了美学中的“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三种观照态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际上每篇文章都会有诸种写作上的妙处,而且是相互交叉、不可拆分的。
  第三,要品味作品的语言。哲理散文的语言不仅一如其他散文,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独创性,而且具有哲理性、深刻性、凝练性的特点。哲理散文的语言是极其个性化的,鲁迅有鲁迅的风格,他的文章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抓住重要之点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朱光潜有朱光潜的风格,他是著名的美学家,他最擅长写普及型理论文章,因而他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富有文学性、趣味性。同样,余秋雨、汪曾祺、刘墉等人也各有自家风格。揣摩作品的语言,体味作家的独特风格,有助于我们从各个方面品味说理散文的理趣。
  第四,要将品味理趣与品味情趣结合起来。散文大多包含一定的情趣和理趣,而且往往情中含理、理中含情。情趣、理趣是相对的分法,许多抒情散文融合着哲理性的感悟与思考,因其哲理而显示其情感的深刻性;许多哲理散文融入了充沛的感情,因其感情而使说理更加能感染人、鼓动人。例如,像郁达夫作品中那样“处处不忘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言情则理在其中;达理则情随其行。以理为骨,以情为肉,情理并重,这样的散文无疑是感人至深,喻人至切的。又如,汪国真的《必然》,在肯定和否定了生活中的种种“必然”的“理趣”之后,借用了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的两个典型事例,一个厚重,一个颇具生活的情趣。传达出的是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的对生活的审美情感。
  当然,品味哲理散文的理趣,有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鉴赏者的个性不同,文化素养不同,鉴赏角度不同,鉴赏散文的所得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品味说理散文的理趣时,可以结合自己独有的人生体验和知识积累,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审美活动。
【美文阅读】
            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
毁誉
                     季羡林
  古代豁达之人倡导把毁誉置之度外。我则另持异说,我主张把毁誉置之度内。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个人心胸开阔;但是,我有点担心,这有可能表示一个人的糊涂和颟顸。
  我记得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个故事。一个人最心爱的人,只有一只眼。于是他就觉得天下人(一只眼者除外)都多长了一只眼。这样毁誉能靠得住吗?
  孔门贤人子路“闻过则喜”,古今传为美谈。我根本做不到,而且也不想做到,因为我要分析:是谁说的?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而说的?分析完了以后,再定“则喜”,或是“则怒”。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孔子说:“野哉,由也!”大概子路是一个粗线条的人物,心里没有像我上面说的那些弯弯绕。我自己有一个颇为不寻常的经验。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某一位学者,过去对于他的存在,我一点都不知道;然而,他却同我结了怨。因为,我现在所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本来是应该属于他的,是我这个“鸠”把他这个“鹊”的“巢”给占据了。因此,勃然对我心怀不满。我被蒙在鼓里,很久很久,最后才有人透了点风给我。我不知道,天下竟有这种事,只能一笑置之。不这样又能怎样呢?我想向他道歉,挖空心思,也找不出丝毫理由。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由于各人禀赋不同,遗传基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以各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好恶观等等,都不会一样,都会有点差别。比如吃饭,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咸,有人爱吃酸,如此等等。又比如穿衣,有人爱红,有人爱绿,有人爱黑,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各人自是其是,而不必非人之非,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本来有点贬义,我们可以正用。每个人都会有友,也会有“非友”,我不用“敌”这个词儿,避免误会。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抱上面所说的分析态度,切不要笼而统之,一锅糊涂粥。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对我都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真有一个人,人人都说他好,这个人可能是极端圆滑的人,圆滑到琉璃球又能长只脚的程度。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 )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外国语言文学评议组负责人,第二届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东文语言文学系教授、主任,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亚非学会会长,语言学会会长。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93年3月当选为澳门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是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对印度中世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散文集有:《季羡林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推荐人语〗
  季老的文章处处透着奇趣、意趣和理趣。
  这篇美文的特点可以用“练达、透辟、杂味”概括之。赏读该文,我们可以从把握、玩味文章的特点入手,进而领略文章独特的审美趣味。
  首先是“练达”。季老作为名学者,知识渊博,阅历无数,且谙熟人情世故,所以他的文章题材库极为丰富,令人仰慕。文章从一只眼的故事,到孔子贤人子路“闻过则喜”的美谈,再到某学者因我的“鸠占鹊巢”的结怨,如此种种,可谓是古今在手,俯拾即是,娓娓道来,趣味无穷。这种写法启示我们:为文关键要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其次是“透辟”。见解独到,辞明意清,这也是我们写作实践中需要借鉴的。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会道为趣。”散文的创作构思也是同样一个道理。文章的选材一反常道,出奇制胜,表现之一是:观点奇异,他主张将毁誉置之度内,反弹琵琶中透着睿智。表现之二是:奇人奇事,奇思奇想,信手拟来,憾人心魄,读之常常令人拍案叫绝。如,当学者人人皆赞誉子路“闻过则喜”时,而季老却认为“喜,我不会过头。怒,我也不会火冒十丈,怒发冲冠。”不人云亦云。“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历来有贬义一说,而季老却另持异说,认为“友,难免有誉;非友,难免有毁。”见解独特。
  再次是“杂味”。文章涉及面广,涵盖面大。用语洗练,不雕饰但也不随便,用个俗语叫“言简意赅”;借用个成语,叫“入木三分”。此种大家手笔,中学生朋友短期内恐怕难以企及,但不妨将其作为奋斗之目标。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
 
人生九章
鲁先圣
  一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从涓涓细流的上游到惊涛骇浪的中游,最后注入宽阔的海洋。
  上游是美丽的童年,淙淙小溪从幽静的林间穿过,像一首浪漫的抒情诗。
  中游是沉重的中年,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飞流直泻的瀑布;险恶的暗礁又使河面布满了龙潭虎穴,像一部惊险离奇的小说。
  下游经过平静的入海口与海洋浑然一片,平静、辽阔、宽容、博大像一篇淡雅厚重的散文。
   二
  人生的各种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坚定的信仰。只有有了明确的信仰的人生才是清晰、明了、智慧的。信仰高悬在未来的天空中,人生就在它的吸引下努力奋进。
  没有信仰,或者信仰模糊的人生,是糊涂而盲目的,最终也不会到达理想成功的彼岸。
  当然,信仰是指骨子里的最本质的追求,而不是强权意志。强加给的信仰,只会使人走向弱智。
  三
  人生的主流应是百折不挠的执著。一旦目标确实,就义无返顾毫不迟疑地勇往直前,不因暂时的成功而骄傲不前,也不因暂时的逆境不思进取,只是抱定一颗恒心努力不缀,这样的人生才会诞生大河奔流的气度与风范。
  许多人总是在朝令夕改,总是在左顾右盼,见到一点蝇头小利便心旌动摇方寸大乱,很容易地肯定自己也很轻易地否定自己,这种人便是半途而废一无所成的人了。
  所以,真正有大成就的人总是极少数的那一类。因为执著总有孤独相伴,执著总与痛苦为伍,执著的氛围总是清静的寂寞,而这些恰是绝大多数人所难以做到的。
  四
  勇气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从我们获得理性认识的那一刻起,我们就站在了所有未知的边缘。在未知的世界中,一切都是朴素迷离、充满困难的东西,每一步的尝试都有可能是失败的深渊。这就需要坚定的勇气,需要无所谓惧的勇气。
  没有勇气去尝试当然避免了失败,但同时也不会有成功的喜悦与欢欣,因为成功与失败同在,是未知世界的邻居。
  五
  自信心是人生的基石。人生中的一切都立于自信的基石之上。
  没有自信,便是承认自己的弱小与可怜并不思改变。
  渺小并不可怕,位卑并不可怕,只要自信,聚沙成塔,一切便在美丽的憧憬中孕育而生的。
  自信还是一把人生硬度的尺子。有人虽然身材五短,但却是人人尊敬的丈夫,那是他的自信焕发出的光芒将他的五短延伸了。
  六
  痛苦与磨难是人生摆脱贫瘠走向富裕的契机。
  没有经历过坎坷磨难的人生,永远领略不到奇异的风景,永远不会走向深刻与成熟。
  平地上有什么呢?人人都能轻易到达的地方有什么呢?瑰丽雄奇的风景都在常人难及的深谷山巅之处。
  当你遇到磨难的时候,热烈地拥抱她吧,那恰是生活的恩赐。
  经历了磨难之后,你回首俯望,你会发现你已站在世俗生活之外。
  七
  了解自己,设计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是人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步骤。
  生活在变化着,时代在变化着,环境在变化着,自身也在不断变化着,因而认准一条道路不回头的人,不是执著,而是固执的迂腐。
  在一条明确的大方向之下,不断探索与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不断地吸收与抛弃,是人一生的课题。
  也许,你寻找到的,并不是你最佳的位置,捷径你一直都没有找到,但在寻找的过程中自己已经收获了。
  八
  宿命论是意志薄弱者的借口。命运的纤绳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命运是这样一种东西,你越要驾驭它,它反而俯首听任你的指令;你畏惧它,它则越发不可一世。
  所以不要相信命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就必定有一分收获。
  九
  机遇对人生而言是太重要了,有很多人花费了一生的代价默默无闻地等待它的光临,但终于也没有等到。
  因为机遇的本质是这样的,它只惠顾那些敢于大胆争取的人,它永远也不垂青那些袖手坐等的人。
  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作者简介
  鲁先圣,1963年出生,当代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原来曾经多年主持《山东青年报》的文学副刊,现在是一家综合类刊物的总编辑。
  〖推荐人语〗
  鲁先圣的这篇散文风格,可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淡雅厚重”概括之。
  先说说淡雅。首章设喻,用“漫漫的河流“比喻”人生“。在作者的引领下,读者仿佛也徜徉于漫漫长河,时而品茗涓涓细流的浪漫情怀,时而感受惊涛骇浪的惊险离奇,时而又步入平静、辽阔的宽广海洋,享受它的宽容与博大。这种散文诗般的切入语言,让读者领略到的是语言文字的隐隐而趣出的淡雅之美。当然,这样的设喻文中处处皆是,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再说说厚重。文章的厚重表现在二方面。一是构思精巧,说理不浅尝辄止。“九”字是个极具宗教色彩的词语,一向是“最高”“极致”的代名词。作者用九章,即九个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割的板块,结构全篇,思考人生,品评人生,努力追求说理之“极致”。文章的这种说理虽难以做到十全十美,但也不浮光掠影、浅尝政辄止。二是见解深刻,体验独到。对于人生之理的探寻,鲁先圣可谓是孜孜以求。文中,作者认为,在漫漫的人生长河中,拥有坚定的信仰、执著、勇气、自信心种种人生品质,才是清晰、明了、智慧的人生。当然,完美的人生,还需经历磨难的考验,还需学会了解自己,设计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还需努力将命运的纤绳掌控在自己手中,并能大胆地争取机遇的惠顾。以上二个层面的对生活的真切的感受和深刻独特的见解,没有真诚而丰富的情感,没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没有一定的思想境界,是不行的。这里我建议中学生朋友要懂得借鉴。
 
  一个聪明人,他不干必然会遭致失败的事情,他只干可能会失败的事情
必然
                                          汪国真
  对于必然要发生的事情,人们至多只能改变其程度深浅或加快、推迟其发生,却不能避免它的到来。试图避免这种必然是不切实际的。
  大至社会进步向更高的方向发展,小至一个人的生命走向衰老和死亡都是如此。
  性情急躁者必然鲁莽,心胸狭隘者必然嫉妒,骄傲者必然有所退步,行恶者必然遭致惩罚。如果不想有后面的果,则需改善和杜绝前面的因。
  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必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正是从对事物一次次不同的反应中,我们认识和识别人,从中找到真正的朋友与知音。
  当一个人利令智昏的时候,愚蠢便是必然的了。
  19世纪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小说《艰难世事》中描写的那个不走正道,抢劫雇主金库于前,又诬陷嫁祸他人于后,最终落入法网的汤姆,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类似这样自以为聪明的愚蠢,在生活中不胜枚举。
  干一种事业,勤奋是必然的,但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仍具有偶然性,既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为什么还要干?因为不干连偶然都没有。
  在北京,对有不断变换男友嗜好的女孩俗称:每周一哥。我想,摊上这个雅号的女孩子中有不少恐怕有两个会是必唱的曲目。第一个是笑着唱的,叫“月亮代表我的心”;第二个是哭着唱的,叫“妹妹找哥泪花流”。
  婚姻是绝大多数人必然要走的一条人生之路,幸福还是不幸,却不是必然的。
  一个聪明人,他不干必然会遭致失败的事情,他只干可能会失败的事情。
  〖作者简介〗
  汪国真,祖籍福建省厦门市,1956年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1990年5月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随后又出版了《年轻的风》、《年轻的思绪》等数十种诗文集。
  汪国真自出版第一本《年轻的潮》后引起轰动,他的诗集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诗集发行量之最。他的诗集和小语集,连续获得三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在建国后出生的诗人中,他的诗歌受欢迎程度名列第一。1993年台湾出版了“汪国真诗文系列”五种,同年他的诗集日文版也出版。1997年他的诗集在意大利出版。目前中国出版的研究和赏析汪国真作品的专著已有《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华侨出版社的《汪国真风潮》、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年轻的潇洒——与汪国真对白》、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汪国真的诗》等16部。
  汪国真还应邀陆续担任了《中国青年》、《辽宁青年》、《大众日报》等20余家报刊的专栏撰稿人。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正大综艺》、《综艺大观》等栏目都对他作过介绍。
  〖推荐人语〗
  词典上诠释“必然”,一般有两重内涵:一是指事理上确定不移;二是指哲学上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样一个人人熟知的抽象词语,诉诸笔端,形成文字是较难的。在诗人汪国真的笔下,却演绎成了一篇言约意丰,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和警示作用的哲理散文。在写作上,他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当一个人利令智昏的时候,愚蠢便是必然的了。”“ 一个聪明人,他不干必然会遭致失败的事情,他只干可能会失败的事情。”这样的语句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理趣之美,这也是汪国真这篇散文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汪国真的眼中,小至个体生命,大至社会进步都客观存在着偶然、必然之理,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去体会。我相信,无论是性情急躁者,心胸狭隘者,骄傲者,行恶者,还是追求婚姻幸福或事业成功的你。读罢此文,掩卷沉思,一定能悟出一些人生的真谛,同时,这也是一种艺术的审美享受。
  当然,仅仅停留在欣赏该文的理趣上是不够的。这篇美文简洁明快,言约意丰的行文语言;独特的选材视角;题材的厚重感与时代感并重等等,更值得中学生朋友借鉴和玩味。
 
  【思考练习】
  1. 何谓散文的理趣?结合自己的阅读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把握散文理趣的。
  2. 从阅读过的中外散文篇章中,摘抄几个曾经让你有所触动,有所体悟的,充满情趣、奇趣、理趣或雅趣的片段,并作点评点式赏析。
  3. 下面是当代散文作家邓康延的散文,读后请你解读后面的问题,并尝试着给它写一段赏析性的简评,300字以内。
风流很近   风流很远
  一代大师有一天黄昏与三个弟子说禅论道,由空谈到色,由土谈到风,由土地的沉默谈到风流。
  “给你们七天时间,各自画一幅风流出来。”大师布置道。
  大徒弟去了城里的闹市区,走集市,观戏园,穿宅院,描摹风情百种的佳人,倜傥满身的才子,勾画眉眼流波,玉臂揽胜,一张宣纸,世间男欢女爱传神透韵。
  师傅看了点点头:颜色还行。
  二徒弟直奔了山野,走过芳甸溪源,于山头听飞鸟长鸣,在谷底观蜂碟起舞。山刚水柔,风烈草韧,洇满纸上。
  师傅看了点点头:构架不错。
  三徒弟哪都没去,在家构思了几天无果,适逢外族侵略中原,一怒之下投笔从戎。那一张宣纸空了多年。
  三年后,三徒弟成了英雄,民众要为其立画,丹青手恰好选了运笔设墨都极其娴熟的二位师兄。三位手足欢喜不已,唏嘘不已。临画前,师兄净手展开师傅流给他们三位的遗墨,书着一十六个狂草:
  风流很近   风流很远   风流可画   风流无形
  设问:最后四个短语是什么意思?试解读。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