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浸润人文性格

作者:双流县正兴初级中学 周继刚|  时间:2004/10/20 16:48:23  来源:原创  人气:859

     

  在八年级的一个班时,我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性格测试,其中有一道这样的题:
  一个同学撞到了你的课桌后,在你不知他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情况下,你会(    )
  A、向他微笑,说没关系,自己扶起课桌;
  B、拉住他,问问原因,并要求他扶起渴望课桌;
  C 推倒他的课桌,心中的怒气自然就消了。
  学生的答案让我有些意外,53个学生中有25个选择了答案A,有21个学生选择了答案B,有7个学生选择答案C。面对这样的结果,引起我的思考:
  现在的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的占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家中受父母的百般呵护,养成了自尊、骄傲、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加上部分父母的自身素质的影响,家庭教育不能及时跟上学生的发展,谦让、宽容、友善、积极、乐观的性格在有些学生的身上已经不能发现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一定的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协调合作、共同进步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因此,优秀的人文性格是一代新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认为在新课程的旗帜下,应该优化教学策略,浸润人文性格。
  阅读中积累
  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是语文新课标的重要标志之一。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课文作者以感情著文,文章的字字句句无不涌动着感情的波澜,流露着作者的真性情。选准切入点,利用阅读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默读、略读、浏览、精读的方法。通过阅读,注意指导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视野;通过阅读,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作品中积极因素,提高学生地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理解中感悟
  通过对课文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学会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作品中所寄寓的哲理。如学习《岳阳楼记》,就是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学习《桃花源记》,就是要学习陶渊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学习《再塑生命》,就是要学习海伦凯勒推己及人的爱心传递。正是对课文作品中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深刻体会,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有了自己的体验,对文章中的精彩语言有自己的品味,才能理解和感悟出作品的意境,就能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优雅的人文性格。
  写作中体验
  写作教学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语文改革的重点。写作教学是学生思想情感与语文素养结合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重要阵营,是塑造学生人文性格的基础。写作教学是一个充满情感、想象、活力、智慧、变化的审美艺术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传递平凡人的内在精神、品格、信念、理想和尊严,弘扬蕴含于其中的质朴、坚韧、善良和互助的美德,体会真、善、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学生的人文性格。
  生活中凸现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是新课标旗帜下语文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综合性学习,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实现语文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应该创造性地开展各类语文活动,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培养学生缜密的语言逻辑思维,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在生活中浸润高雅、闲适、从容的文学气质,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凸现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体验教学,注重学生的人文性格的培养。因此,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已经势在必行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