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住所优先与中国的大学招生

作者:朱伟一  时间:2007/5/10 23:46: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03
  谈到户籍,许多人会摇头。但户籍的功能正在减少。户籍的一大作用曾经是帮助抓坏人。按许多文艺作品的介绍,通过查户口,不少坏人纷纷落网。这个作用不断减小。随着刷卡购物业务的不断增加,更多信息不用户籍便会浮出水面。还有,购置房产的人越来越多,相关信息也很容易被掌握。 
  户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与福利和特殊政策联系在一起,大学招生名额便是其中一个。比如,上海的大学招收本地的学生较多。上海本地居民确有过人之处。上海小姐真的很受欢迎,工农出身的“大老粗”功成名就之后,也喜欢娶上海小姐,娶不到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姐,娶一位在上海生活、战斗过一段时间的小姐也行。但很多人还是不高兴,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生活在上海的外地人不太高兴:为什么有上海户籍的居民就占先?何况,其中一些有上海户籍的小姐本非土生土长?那么户籍与招生完全脱钩好不好?很难说。 
  有些问题我们可以归咎于户籍,但户籍本身是问题的表象,而不是问题的根源。更深层的问题包括: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可是统一与分裂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这场斗争仍在继续进行之中。秦始皇更没有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北京高校招生名额的问题,也反映了中央政府拨款与名额分配的关系。有人认为,北大与清华是全国重点,优先得到中央政府拨款,所以招生名额就应该全国平分。我以为,更好的办法是减少中央政府的投入,增加北京当地的投入。大学多有借重地方之处,多招本地人也在情理之中。全世界如此。大学与其所在地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曾几何时,北大、清华并没有这样热。1977-1978年高考刚恢复的时候,人们并没有争先恐后地要到北京来。那时候两校与省会高校的差别并不大。上海的复旦大学、厦门的厦大、南京的南大,武汉的武大,还有安徽的科技大学,引揽优秀考生方面,与北大、清华都有一争。当时的情况与美国的情况颇为相似。美国有许多名校,但不只是首都华盛顿有,其他城市也有,而且比华盛顿的还要好。哈佛在麻省的波士顿,康奈尔大学在纽约州乡下的一个小镇上,哥伦比亚大学在纽约市内,西部还有斯坦福和加州伯克莱分校,中西部的芝加哥大学也非常有名。 
  国内的情况现在大不一样了,绝大多数考生要到北京、上海求学。原因有许多,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地许多名校在大学城的浪潮中伤了元气,债台高筑,迁到乡下,还断了灵气。有的大学搬一次家不过瘾,还要搬两次。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先是搬到江北,现在又要搬到江南的仙林,耗费资金无数。这样可劲折腾,即便南大是百年老校,即便南大根深叶茂,也难以承受得起。这样折腾,再好的大学,也是肥的拖瘦,瘦的拖垮。一所名校若是伤筋动骨,可能十年也缓不过来,可能二十年也缓不过来。北京情况好得多,北大、清华没有搬到大学城去,人民大学没有搬到乡下去。上海的复旦大学也没有搬到乡下去。江苏本地的名校南大被拖累了,如果江苏的朋友要来平分北京名校的招生名额,北京本地的居民自然不服气;江苏的朋友要去平分北京名校的招生名额,上海本地的居民自然也不服气。建大学城与户籍并没有关系,与中央政府拨款无关。 
  美国的州立大学也是优先招收本地居民。美国没有户籍,但也有住所。住所 (domicile)指有固定、永久的主要住宅。住所与选举权、纳税以及招生名额联系在一起。取消粮票、菜票的前提是物质丰富。如果粮食、蔬菜紧缺的话,有粮票、菜票要比没有粮票、菜票好。 
  不错,美国私立名校在全国招生并无名额,但是另有网开一面的办法——或者说是他们另有网开一面的需要。比如说,同等情况下,达官贵人的子女要优先录取,不是同等情况下也要优先录取。阔佬捐钱了,学校就是要优先录取他们的子女。优先录取最多的是校友的子女。可以说,这是一种校籍照顾。国内好像还没有这样的做法。就大学招生而言,校籍的差别对待远胜过户籍的差别对待。 
  取消户籍并不能消除大学招生的相关问题。如果按户籍照顾当地的考生,那么下岗职工的子女也在照顾之内。如果是照顾名校校友的子女,那就只能是照顾中、上层人士的子女了。名校的毕业生一般都比较有钱,至少是生计不愁(报上热炒过北京大学毕业生生活潦倒,被迫沿街卖肉,但这只能说是一种例外,或中国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校友)。 
  从历史上看,从国内外情况看,我们总是以一种形式的差别对待取代另一种形式的差别对待。究其原因,就是人都想往上爬。主张平等权利的人很多,但即便他再崇高,你让他向下看齐,他还是不肯的。他只肯水涨船高,而不愿降格以求。我们至多也只能是少些不合理的差别对待。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