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元素提升课堂魅力值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20 22:23:0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5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强化,一些社会流行文化也开始步入学校课堂。90后的学生,他们在优越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勇敢、自信,敢于追求新事物,这些特质在日常的学习中愈发显性地体现出来。教育工作者应该保持职业的敏感,意识到流行文化也是现代社会文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并善于驾御流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巧妙地加以吸收利用,将流行元素融会贯通于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愉悦、具有亲和力的教学空间。
  课堂上开展大片赏析
  韩剧、嘻哈音乐、网络文学……这些学生们津津乐道的流行文化来势汹涌,大有席卷校园之势。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这些所谓的“流行”难登学校课堂的大雅之堂,但不可否认青年文化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教师与其谈虎色变、左躲又闪,不如正面以对,探索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青少年心理,适时地在经典与流行之间搭一座桥、筑一个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把学生领进经典。
  最近国内两位大导演的大手笔——冯小刚的《夜宴》和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相继上映。大导演、名演员、大投资,学生们自然趋之若鹜,课后争相前往影院观看,并常常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交流观感。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均改编自名著,前者改编自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后者则取材于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原著,探讨电影与原著之间的异与同,导演改编的得与失,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热情。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雷雨》中的第二幕作为文本指导学生学习,结合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赏析,学生明显对这部现实主义悲剧文本的阅读更为细致深入。有学生追根溯源,把整出话剧剧本找来认真阅读。在课堂讨论时,有学生能够指出,原著每个人物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表现了复杂的性格特征,比如周朴园既具有残忍自私、伪善的一面,但又深深地怀念侍萍,忏悔过去,其形象丰满,充满悲剧色彩的同时又不乏一丝温情。而在电影中,这点悲天悯人的情怀消失殆尽,人物显得阴险古怪。
  如果没有认真阅读原著,并结合电影进行人物对比剖析,学生们恐怕不会在课堂上有那么多观点想要表达,也难以获取那么多直观的感受。由此可见,流行文化与经典名著之间并没有鸿沟天堑,合理地开发利用未尝不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捷径。
  上课前来场“PK”对决
  流行元素、时尚文化无处不在,它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无法逆转的,作为流行文化的追随者,学生们不仅热衷于谈论、参与各种流行活动,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把这些行为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角落。一些教师对此担忧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其实这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特别重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主张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自从“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等电视节目风靡全国之后,“PK”一词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实PK也就是较量双方的一种对决,有相互比拼、决出胜负之意。既然学生们对这种竞赛模式如此着迷,那何不在课堂上顺水推舟、大胆引进呢?
  笔者曾尝试在语文课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PK”,每次由两名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上台PK,内容随机抽取,有时是时事点评,有时是诗歌朗诵,也有讲故事说笑话。评委则由全班学生担任。这一“PK”活动旨在锻炼学生当众演讲的勇气,培养敏捷的思路,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一轮结束之后在得胜者之间进行第二轮PK,以此类推,最终得出PK王。实践下来,学生们极其踊跃,连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后关键的几轮比赛激烈程度更是接近白热化,学生对其的关注度不亚于“超女”和“好男儿”。其实类似的PK也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只要合理利用,适度掌控,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短信、博客唤起创作热情
  写作直接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从小学起,语文教学就一直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但是,还是有许多学生惧怕作文,即便写了也是胡编乱凑、矫揉造作,究其原因,还是课堂写作与真实生活之间存在断层与缺失。学生对写作缺乏热情,没有表达的欲望,那么作为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心扉,为他们搭建个性化的写作平台,激发创作的灵感,提高写作的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想象力;要努力加深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发现和思考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物……”,而这一切并非只有在课堂中书本上才能完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流行文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力,拓宽写作渠道,开发新的课堂资源,将写作平台延伸至传媒、网络之中,为学生的个性写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文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生族更是成为“拇指一族”的生力军,发短信已成为许多学生每日的必修课,手指按动瞬间,充满灵性和个性的文字翩然而至,这与平时他们面对作文苦思冥想、无从下笔的窘状判若两人。笔者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一学生因病住院,我就在作文课上请全班学生每人精心编写一条短信,发给他,请他挑选写得最好的一条来回复。同时我们在课堂上也作集体评议,评选本次“短信之王”。学生异常积极地投入到创作之中,集体评选时也一丝不苟,字斟句酌。出乎意料的是那个住院的学生给许多同学作了回复,在他看来,这些短信作品各有特色,有的最幽默,有的最温馨,有的最诚挚,有的最励志……一堂课下来,学生们热情不减,欲罢不能。轻松愉快的训练方式、自由宽广的创作空间,学生的写作热情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
  另外,博客也是十分流行的写作方式,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选取一些作家的“博文”与其作品对比讲析,同时鼓励学生开“班级博客”,轮流更新。事实证明,比起以往的写周记、交随笔这些传统的练笔方式,博客——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方式以其独特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用文字倾诉心声的欲望,以及对他人作品的关注度。
  教师要保持年轻的心态
  作为一名现代的语文教师,既要不忘古典、坚持经典,也要时刻保持年轻的心态,积极应对流行文化对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善于发现,勤于积累,有目的地将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进行加工整合,将之作为新的课程资源,充实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
  当然,引进流行文化是为教学服务的,流行元素自始至终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教师要切忌脱离原有的教学目标,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信口开河,走入本末倒置的误区。同时,教师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文化的种种负面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